近几年关于公益组织,公益理念,甚至公益活动的讨论逐渐增多,从趋于正面,到正负交织,从信任有加,到深陷疑虑,伴随公益事业的发展,丰富的组织主体,多样的项目主题扩大了民众对公益的接触面,但是由此造成的多元化价值理解,注定引起更为深层次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争议的存在也许不完全是制造负面结果的,它也能增进理解,增加关注,甚至推动问题的改善。

 读者间的价值沟壑是传播的关键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可能在川普和瑞典女孩格丽塔中诞生,这个新闻标题是如此的夺人眼球,一位是深陷风波的美国总统,一位则是一个16岁的小姑娘,他们如何与诺贝尔和平奖搭上联系的呢?

格丽塔来自瑞典,16岁的她十分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她乘坐低耗能的帆船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青年气候峰会,号召周五罢课逼迫成年人关注气候问题,辍学投身环保,组织示威,在很多人眼里她是地球的卫士,在很多青少年孩子心中她是令人钦佩的领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微博,微信,知乎等诸多社交媒体上,大家的讨论方向则完全忽略了总是因金句和神奇操作火遍网络的特朗普,完全放在了女孩格丽塔身上,多篇原创文章产出,大量的微博讨论,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完全否定女孩,认为她是被利用的工具人,非常愚蠢;

第二种:认为女孩非常勇敢,值得鼓励,但是女孩的观点过于空想,不太符合实际;

第三种:抨击女孩面相丑陋,认为女孩一个辍学罢课,吃面包还挑食的人没资格装得这么正能量;

第四种:质疑女孩坐帆船的行为实际上是更大的资源浪费,对女孩罢课想要达到的目的感到不解;

第五种:批判女孩幼稚说空话,科普我国的公益事业和公益人士在保护地球上作出的努力。

以上这些反馈在欧美和我国都有出现,但仅仅是网络层面,在现实中格丽塔的发言也引发了一系列后续反响,她获得了很多的认可和支持,逐渐作为一个地球卫士的代表和各国领袖对话,比如与德国总理,加拿大总理见面,但也招致了很多批评与反对,甚至因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公众场合对她的一段评论,在社交媒体上与之“交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瑞典女孩的行为是对是错并非我们要深究的点,这里想要分析的是女孩的行为如何引发了社会广泛的争论,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益理念的正面传播的问题。

在五种争论中,可以发现引发争论的点是极其复杂的,价值观确实是一个层面,观察比东西方学者的评论,我们能看到文化背景差异引发了价值的冲突,也许大家的目的都是推动环保,但是我们认可的环保方式是不一样的。

只是对比我国网友的评论,就能发现我们关注实用多于关注空话,无论我们对格丽塔报有什么样的态度,根源上我们对公益的期盼都是实际,踏实,靠谱,

“摆事实讲道理”有没有说服力 

在致力于推动公益的项目中,很多项目的核心诉求都是为了地球的和谐发展,无论是有关于环保,还是绿色产品研发,或是野生动物的保护,都是如此,保护地球一直是核心命题。

但是如何做其实不同的人有着各种不一样的想法,由此全球范围内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陆续发起了各种活动去达成各自的目标,活动的具体方式也各有不同。

近年来的很多环保活动的发生引发了大众对部分所谓的极端化生态主义者的批评和不满,一些组织为了所谓的生态目的发起过激的社会活动,破坏了正常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招致了部分民众的反感,尽管他们的目的是积极的,但是行为令人难以接受。

比如本月的10月7号华尔街上,一群激进的环保主义者就把红色的颜料泼向了铜牛,以此表达抗议,但是他们的行为对于社会秩序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格丽塔是激进的吗,在笔者看来这么说是片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女孩的阅历与能力无法令人信服的情况下,她极具冲击力的建议无法赢得绝对的共鸣,这也才导致了在这场事件争议中,中国网友们对于蚂蚁森林的主动宣传。

 我行我能上 

自九月以来的新闻传播伴随着事件的走向不断发酵,在一系列的讨论中,很多民众都提到了中国目前在植树造林,促进绿化上做的实事,起初只是言论发酵,在微信文章的留言中偶尔的几句话提及,逐渐衍生出了对比表情包。

大众自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概念来对抗自己反对的事物,从而增进自己所提出的观点的自信,这是因为在争议中各自的立场逐渐明确,于是也就从一开始的多种声音,到目前主要的两种观点已经明确:一是反对格丽塔这种空想盲目的环保观,支持实干的环保项目;二就是认为她勇气可嘉值得鼓励。

确实有些事情的争议是当事人和旁观者的主观选择导致的,但很多时候争议其实意味着你可以在某一视角找到足够的支持者,无形中获得很多来自民众自己的传播帮助,比如蚂蚁森林。

蚂蚁森林项目鼓励消费者通过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方式来兑换能量,通过能量虚拟种植树木,种植成功后项目方就会在西北种植一棵实体树苗,便利且切贴近生活的参与途径赢得了大量网民的青睐,对于种树人来说那种荣誉感是真实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反对和批评格丽塔的时候喜欢提及蚂蚁森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蚂蚁森林项目在实现社会公益价值的时候,也反应了大众在推动社会建设中的个人价值,“还不如我在家蚂蚁森林做的事情有意义呢,至少我是真的种了树”,所以说蚂蚁森林被作为一个典型来举例,就是因为其特性。

网民能够脱离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种常规语境,积极的输出自己的观点,而不会被驳斥说出:你们这些人还不如一个女孩,只会用键盘跟风,还不是什么有益于环保的事情也没有做到。而这种氛围的出现能够引起更多人去参与或是重视蚂蚁森林,其结果总的来说是值得高兴的。

此外也有网民为那些一直在植树岗位上宣传的人说话,这同样也是一个积极的转向,说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的具体实践,关注环保事业面临的挑战,关于那些正在默默无闻做事的环保人,这种传播是正面的积极的,即使一时间并无法表现出什么更为具体的传播价值。

 虚伪的环保主义者?

16岁的格丽塔带着对地球生态的深深在意走到了联合国,走到了各国领袖和全球大众的面前,围绕着她产生的争议也愈演愈烈,相关媒体抓住了这种争议性去发酵和报道,通过对格丽塔的个人特性的简单塑造,配合着格丽塔发言时候严肃甚至凶狠的表情照片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广泛传播,抓住了大众的价值鸿沟,形成了初步的立场对立格局,推动了进一步的大众讨论,引发了丰富的讨论甚至是争论。

进一步的,女孩进入大众舞台之前及以后的行为举止得到了更为细致的追踪,当大众对格丽塔的认知进一步被深化,不再局限于一个16岁为地球生态发声的女孩,而是一个16岁除了会辍学罢课,啥都不会,只是到处宣扬自己不切实际观点的女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这时争议进一步升级,大家不再纯粹的评价女孩个人,而是思考女孩所谓的环保理念存在的问题,因此批评的声音逐步围绕讨论她的计划如何幼稚,她的环保观多么肤浅展开,如何证明格丽塔是个“虚伪的环保主义者”呢,为了更具说服力的批驳,蚂蚁森林成了被举例最多的公益项目。

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前文笔者已经探讨了原因,这里补充一句,蚂蚁森林被广泛的提及说明对于很多公众来说接触且参与公益的渠道仍然是不够的。

热点传播总是一个表达观念的途径,但是作为传播方言辞激烈地表达立场,会导致对应读者的明确站队,失去理性讨论的价值。将一个热点事件一步步的挖掘,层层递进,才能让大众更为理智的参与讨论,在社会层面引起思考和积极的反馈。

如果利用好“瑞典女孩格丽塔环保行动”这一充满分歧与争议的舆论氛围,能实现意想不到的环保传播效果吗?


文章来源 | CM公益传播

图片来源 | CM公益传播

网站编辑 | 卢玢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