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与行业的联合,才能让基金会发挥更好的杠杆作用。各类基金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社会提升的促进器、社会价值的凝聚器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器。”

——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王振耀

6月27日,以“问道孔孟之乡:基金会如何发挥杠杆效应”为主题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山东峰会在新泰市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基金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近250家机构、400余人与会,共同探讨“基金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话题。

论坛上,国际公益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进行主旨演讲《从公益行业视角看基金会如何发挥杠杆效应》,演讲全文如下

今天我很高兴来到新泰,跟大家交流“以公益的视角看待基金会如何发挥杠杆效应”的问题。我想和大家一起思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社会为什么需要基金会?二是基金会的杠杆作用有多大?三是基金会如何发挥杠杆效应?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基金会已经达到7400个,民政部第一季度公布的数据是7183个,在民政部登记的社会组织已有82万家,还有在人事部门登记的,加起来有83万家之多。相关领域的就业人口,去年就已经超过900万,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年超过1000万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虽然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就业行业,但其创造的GDP还不太明显,而它实际的潜能远超我们现在看到的数据。

公益行业与社会发展阶段的三个判断

我们为什么需要基金会?从行业的视角来看,有三个判断,其中最大的判断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代的到来,这是善经济时代来临的标志。它意味着国家开始向好、向善发展经济,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最突出的比如说养老、儿童、残疾人服务等问题,这都要求社会组织,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的回应,这显然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比开始超过50%,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到来,需要基金会,需要善,需要奉献,比如志愿服务,许多人自发的组织起来解决多样的社会问题,这就是一种社会经济。更不要说社会需求全面提升后,真善美开始具有经济价值。

基金会的杠杆作用:人类文明的塑造

基金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把它归结为一句话:人类文明的塑造。这是从经验来看,也是我接触到最典型的例子的印证。我来和大家讲一讲与中国社会联系紧密的美国洛克菲勒家族。

诸位所熟知的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国捐资举办北京协和医学院,除此之外,很多人都不了解洛克菲勒与联合国的渊源:1945年,《联合国宪章》在美国旧金山签订,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当时的考虑是把联合国总部放在旧金山,洛克菲勒家族得知后在纽约买了一块地以一美元的价格“卖”出,于是联合国总部就到了纽约,纽约也因此成为国际大都会。20世纪50年代开始,洛克菲勒家族开始着手改造华尔街,接着做文化、环保和影响力投资等等。

基金会的杠杆作用有多大呢?再比如,以科技聚焦于慈善,促进科技发展,同时助推全球慈善事业的发展。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用1/3的时间做科技慈善。说起科技慈善,2012年,有一款环保马桶在盖茨基金会举办的新马桶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它的高科技之处在于,不需要用水冲洗、不需要插电源,还能将尿液变成可饮用的纯净水、将粪便变成可以用于农业的肥料。为了支持这一项目,盖茨不但喝了一杯净化水,还在博客上“晒”出照片,说“味道并不比任何瓶装水差。”这是盖茨基金会在做的实验,是很激烈的改造,可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也有这样的基金会,我举最熟悉的老牛基金会。

  • 捐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 捐资北京、呼和浩特儿童探索博物馆。这个项目源自牛根生先生的一次美国环保项目考察之旅,他在美国看到了体验式、互动式、在国内没有被普及的教育模式后便把它引进中国,并作为公益项目普及开展,以惠及更广大的中国儿童。这个项目改变了很多中国家长对儿童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 与比尔 • 盖茨、达利欧等联合捐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
  • 捐资东西方慈善论坛,并演进出中意慈善论坛。
  • 与洛克菲勒家族、布莱尔基金会、戴高乐基金会等多国的基金会开展广泛合作。

基金会四大杠杆效应:

  1. 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2. 提升的促进器
  3. 社会价值的凝聚器
  4. 社会经济的加速器

基金会的很多项目都是在静悄悄的提升社会。以养老为例。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养老机构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但社会上各种养老机构也存在各种问题,但一旦有公益慈善组织进入这个领域提供服务,不但可以优化养老市场,而且所提供的服务有可能胜过“孝子”。

所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基金会的杠杆效应也就存在了。实际上,各类文明的塑造在很多时候是由基金会创造和实验出来,然后再由政府推广。

当代慈善的趋势与基金会发挥杠杆作用的挑战

基金会现在发挥的杠杆作用够吗?目前我国有7400多个基金会,其杠杆作用如何呢?我认为需要专业与行业的联合。今年3月,由国际公益学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意大利都灵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三方共同发起的 “中意慈善论坛”正式成立,这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两国民间交流的重要表现。

 中意史上最高级别东西方慈善交流启航

我曾一直觉得基金会是民间的,出乎我意料的是,中意两国间19项政府间协定中,第19项就是中意慈善论坛。国家层面的交往,中国和意大利慈善家之间、基金会之间,建立论坛对“一带一路”非常有利。这是两国对我们的充分肯定,当然也给了我们很高的期盼。

当代慈善的新趋势在哪里?我们翻译萨拉蒙教授的书——《新慈善前沿》,其中谈到:全球慈善正在出现新趋势,超越拨款,超越基金会,超越捐赠,超越现金,更具创业性,更具创业精神,更具全球意识,也更具协作性。在中国,整个慈善正在重塑商业文明,展现中国文化优势。

CGPI思享会|萨拉蒙教授:全球慈善与社会投资的变革

从昨天晚上到现在我一直很激动,我看到了公益的典范。比如泰山小荷的志愿服务,让新泰市党政领导都自觉成为义工,这是什么杠杆效应?能让党政领导班子穿上志愿服务的马甲。刘柯是新泰市好人公益志愿者协会会长(除此之外还是新泰市新汶街道大洛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新汶街道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城市书屋”项目让孩子和大人都喜欢看书,这个很不容易。很多地方的书屋都弄的老百姓不喜欢看。但在新泰,仅今年就打算推广到60个书屋。

在中国,类似这样的案例也不少,那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我认为基金会要发挥杠杆作用的主要挑战有三:

第一,专业化程度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第二,行业发展链条有一定的隔离性;

第三,重大社会政策行动的联合行动力量弱。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我认为基金会需要联合性的大行动,包括如何落实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期盼。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展示基金会的杠杆效应,如何向国庆献礼,如何与国家扶贫大行动密切配合?如何形成链条型的发展机制?

国际公益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我们希望成为联合行动的平台之一。在座的有一部分是我们学院的同学,我觉得应该充分展现公益风采,从今天的会议开始,让我们从新泰的巨大创新案例中受到启发。

 

文章来源|国际公益学院

图片来源|国际公益学院

网站编辑|瞿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