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7日至28日,斯坦福PACS与乐平基金会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七届研讨会。这场会议由200名中国慈善家、非营利和社会企业领导者、学生以及学者参加,他们听取中美专家关于慈善领域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内容是研讨会期间出现的最显著的趋势:
意识崛起
新型财富和慈善法案正在推动中国新一轮的慈善浪潮。2004年的中国,亿万富翁只有屈指可数的三个人,但在2016年却猛增到了568人, 全球个人超高净值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人群中,中国也占到了8%。
这些新的中国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用慈善来帮助解决中国贫困农村教育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中国在2016年通过的首项慈善法也使慈善捐赠变得更加容易,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大量慈善捐赠,比如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马云向中国公立医院捐赠了4400万美元等。
另外,我们看到来自中国富裕家庭的20多岁和30岁出头的年轻人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们认识到了回馈社会的重要性,并且开始着手建立和领导家庭基金会。
资助拓展
美国和中国的慈善家希望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他们在寻求机会、付出时间、运用技能和网络支持来放大他们财务捐助的影响力。
例如,社会风险合作伙伴组织(Social Venture Partners)给予专业人士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支持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组织。过去十年中,该组织在美国和中国都蓬勃发展。
这种捐赠趋势的目的是利用更多资源去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能力建设
资助者一定要投资非营利和社会企业领导者的能力建设。
美国与中国非营利部门另一个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急需资源和人才,并且这两个国家都面临着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薪水极低的挑战,因此很难招到高质量的员工。
例如在美国,只有20%的资金可供组织内部使用,这意味着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领导者无法投资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员工缺乏筹款知识、管理能力和战略规划等基本技能。
社企机遇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企业部门是非常有潜力的。
从历史上看,美国在非营利和营利性部门之间有着根深蒂固的界限,但由于慈善事业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商业和社会公益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这为中国企业慈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近几年,中国社会企业运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企业涌现出来,比如First response(一家向当地居民提供心肺复苏等救生技能的共益企业)和Kiaterra(一家专注于监测和绘制全球空气地图的初创公司)。其中,Kiaterra的数据来自他们出售给家庭使用的空气质量监测仪。
合作向善
在中国,慈善事业的集体主义模式正在蓬勃发展。正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马奎斯(Christopher Marquis)在介绍他的研究时说道,慈善事业的联合行动在中国持续蓬勃发展。
美国的私人慈善基金会通常会以个人名字命名,并完全由其控制资产的分配。但在中国,资助者通常会与同事和朋友共享资源、合作发展。这种做法是美国慈善家可以向中国同行学习的。
事实上,中国慈善文化创建之路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慈善捐赠和非营利性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严格监控,这无疑会让那些可能与政府态度不吻合的声音被迫禁言。
参加北京会议的人们所散发的热情证明了中国在慈善领域的领导地位日益增强,而且有可能在两国慈善团体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使我们所有人都能发挥潜力最大限度地推动慈善事业。
文章来源|善财志
图片来源|善财志
网站编辑|瞿艳梅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