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精准扶贫”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大事情”。按照规划,2020年完成扶贫攻坚目标,绝对贫困将会被解决,但之后的“转型性贫困”或者“相对贫困”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敦和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先生对该问题做了深度思考,提出“贫困是社会问题”、“对待贫困者的态度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人生观的最基本问题”等观点。他长期担任知名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评委,曾担任《中国农民》杂志总编辑,过去20多年曾就贫困与发展这一重要议题在世界范围内考察、对话和交流,展现中国学者与行动者在该领域的思想力量。
无论是中国的“农家女”项目,还是印度的“缺水者”项目,无论是中国的“民工”、“脑瘫孩子”项目,还是法国的“失学儿童”项目,对象都是贫困者甚至是赤贫者。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需要对贫困尤其是赤贫现象再思考。
1
贫困不是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当中国人听到法国还有绝对贫困,就很吃惊,你们不是发达国家吗?你们不是很富有的国家吗?你们还有赤贫者?中国在拼命发展经济,想象着有一天我们有钱了不就没有贫困了吗?法国的例子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的贫困问题不是纯经济问题,而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不是人类生产能力够不够的问题,无论相对贫困还是绝对贫困,都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行消失,只有靠社会进步、靠公共政策的调整、靠人的观念的变革,靠政府、企业、NGO在社会问题上的协同治理,才有可能真正消除赤贫。
2
贫困是贫困者的不幸,不是贫困者的过错。对待贫困者的态度,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人生观的最基本问题。待人有礼貌,不随便扔垃圾,上车时人多要排队,过马路时不闯红灯……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常常教育孩子的基本问题。当看到、遇到向贫困者捐献的活动,我们也常会鼓励孩子要有怜悯之心,要学会同情弱者、帮助弱者。这都很好。
但是,我们很少告诉我们的孩子,如果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可以享受到很多的物质权利,还有一些人却一无所有,我们在创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做扶贫工作、搞“希望工程”的人常常要求受助者要如何如何表达感激,这没有错,但我们却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这一切本来就是他们应该有的,我们为什么不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意识,将来要改革社会体制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而不是仅仅待将来自己有能力了也去资助别人?
我读了戴高乐将军的侄女热妮叶佛·戴高乐-安东尼奥在1997年法国国民议会审议《加强社会凝聚力基本法草案》时的演讲,她有一句落地有声的话:“任凭人们生活在赤贫中无动于衷,那就是侵犯人权。”因为赤贫现象是人类制度性的问题,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以侵犯一部分人的权利为前提的。所以,她说的这一个观念,我觉得确实应该是现代人的基本价值观念。
3
消除贫困现象,需要从改变对贫困者的歧视做起。如果你去帮助一个人,心里只想着引起关注,那是作秀;如果你心里想的是快快把这事办完,好赶快摆脱他们,这就是茨威格说的只有内心的焦虑,没有真正的爱。为什么有这种焦虑呢?因为我们往往有一种观念,贫困更多的是个人原因造成的,他不努力,他有很多陋习,所以他不成功,所以他贫困。我没有陷入贫困,我成功是因为我很努力,我来帮助他,来拉他一把是我在献爱心。包括我这样的人,都或多或少有根深蒂固的这种观念,这种普遍的歧视也是今天贫困现象存在的根源之一。我们需要改变的外部环境中,第一个就需要改变的就是对贫困者歧视的社会观念。
文章来源: 社会创新家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