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此外还有部分流动老人是为了与子女团聚而自行异地养老和务工经商。老年人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更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一直都是老年人社会服务工作的大方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此外还有部分流动老人是为了与子女团聚而自行异地养老和务工经商。这一群流动老人被称为“老漂族”,“年老”与“流动”成为他们的关键词。
现如今,“老漂”已成为对社会化服务功能缺失的一种替代性补偿。
由于受到思乡情结、户籍制度的限制、医疗保障的不完善以及政策的不足等方面的影响,“老漂族”在异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还为促进“老漂族”的城市融入,推动“老漂族”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路。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要让老漂族在城乡、城市之间自由流动,应缩小大型城市与中小城镇间的公共产品差距,加快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的改革,放开或简化直系父母的落户政策,基于自愿原则允许和鼓励老年人随子女迁移落户,促使家庭养老模式发挥作用。扩大“老漂族”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覆盖面。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应承担“老漂族”的社会保障责任,制定优惠政策,使其充分享有与本地老人相等的基本社会福利,例如开放办理“老人卡”“免费进公园”等。另外,对于户籍制度导致医疗保障的不完善,应加快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的跨区域联网互通,简化新型合作医疗异地报销的手续,使报销过程更加便捷、高效。对养老金的领取条件做适当调整,减少或取消养老金异地取钱的手续费。
其次,加强社区包容性、均等化基本服务建设。社区是基本公共服务和设施提供的主要载体,是“老漂族”在城市中最可及的地方。作为日常生活的地方,社区对“老漂族”适应城市生活并融入于此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从社区出发,既服务户籍人口,也不排斥其他常住人口。建设好与“老漂族”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场所),社区可定期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可以根据老年人兴趣爱好,设立各种兴趣小组,如花卉盆景小组、书画小组、电脑小组等;也可设卡拉OK室、建立舞蹈班,并对“老漂族”定期开放;还可组织“老漂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老漂族”参加公益活动可以实行积分制。年底,社区可根据“老漂族”公益积分兑换给其相应的生活用品。这样可以让“老漂族”既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又感受到社区和谐友好的氛围,进而消除其心中的不安与孤独。
第三,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性服务机构。“老漂族”不仅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同时面临环境适应、文化调适、社会融入等问题。对于“老漂族”存在的潜在社会风险,需要专业社会工作力量的介入。目前,城市社区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仍十分少见,而且大部分社会工作者主要工作内容多局限在社区的行政性事务,专业性服务推进不足。因此,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性服务机构,积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性人才,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老漂族”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产生的问题十分必要。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深入了解“老漂族”在城市社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设计和实施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在社区中广泛开展针对“老漂族”的社区融入、心理疏导、家庭治疗、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情绪疏导等服务,最大化满足“老漂族”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改善“老漂族”与社区的关系,建立“老漂族”对社区的归属感。
“老漂族”的数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增加,而其为社会带来的问题也将日益显著。积极关注“老漂族”群体,有助于真正理解和实现老龄化事业与老年产业的大发展。
文章来源: 社会科学报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