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中国与世界正在进入善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社会价值日益对经济价值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是一个与传统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十分不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正在发生重大的结构转型,具有高社会价值的经济实体将逐步占据重要地位;财富的社会价值将日益彰显,财富向善正在成为时代的主题
——王振耀
绿色金融作为金融机构的情怀业务,拥有明显的公益外部性,具有配置能力灵活、资金供给庞大、产业基础广泛的特征,是经济行为和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公益金融研究与社会创新实践的重要领域。现阶段在五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战略布局,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机制创新、市场开发、产品升级、服务优化、政策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经济转型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对推动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指出,全面实施绿色金融战略,依然任重道远。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推动绿色变革与绿色金融发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当前重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金融机构向善,向绿,将变为趋势。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只有坚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全面融入金融机构战略及文化,才能够适应未来绿色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单纯是企业责任,更是一种机遇,如果金融机构都能找到这样的结合点,那么金融机构在绿色发展上就不再是口号,而会变成实在的行动。
第二,注重环境风险管理。在环境执法日趋严厉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亟待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应主动调整资产结构,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合规检查等多方面设计相关标准和流程,将环境风险防范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予以认真对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金融机构与环保公益机构的合作,由公益组织来对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和服务提供监督,提升绿色金融的公信力。
第三,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中国在绿色金融上的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国际发展项目上的绿色金融需求也正在形成。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输出中国在绿色金融上的成功经验,广泛参与全球绿色金融规则制定。
第四,加大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力度。这一点也是慈善界的重大机遇,通过投资人才,来撬动政府和市场资源。绿色金融的人才包括熟悉政策制定的智库人才,包括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及运营的运作型人才,也包括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成效进行评估的公益界人才。我们看到过去在绿色金融智库的公益投入,已经带来了今天巨大的政策变革。而未来几年,绿色金融专业,跨界合作人才上的培养十分必要。作为全球首家专业的公益教育机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已经成立公益金融与社会创新中心,重点致力于公益金融研究与公益人才培养,绿色金融是其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国际公益学院公益金融与社会创新中心根据《201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公共资金机制创新》分析指出,要实现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底将单位碳排放强度减少40%至45%的目标。未来十年我国绿色投资需求约为30万-50万亿元人民币。这其中,公共资金占比通常不到30%,而70%以上的资金需求要依靠市场化的融资方式来满足。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在境内和境外发行规模达到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同期发行量的40%。此外,我国已有四家评级公司推出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全球共六家),并出现多家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构;中国在气候与绿色债券指数,环境效益评估,环境压力测试方法等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已领先全球;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等智库机构陆续成立;同时,中国企业界也积极参与其中,如:北京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巧女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端学府联合设立四个生态智库。
总体看来,我国绿色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政府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同时国际形势与国内绿色发展需求的共同作用,绿色金融迎来了飞速发展期。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过程中,金融机构、智库、公益慈善界,民间资本形成合力,全面地参与绿色金融生态体系构建,将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而中国具有特殊的创新活力,绿色金融的兴起将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仅蕴藏着超乎想象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将有助于中国以更具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姿态融入世界格局。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