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18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作为最早一批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公益人一直都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奔走不息。

维护生物多样性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而是需要各方合作的一项事业。众多公益人数十年如一日,呵护着中国那些濒危的珍稀动物,在为了保持中国的生态而努力着,奉献着。也许你知道其中的濒危动物,但是它们和守护它们的人之间的背后故事,则更能让你理解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和谐和情感。

 

01 中国西南的诺亚方舟

滇金丝猴猎人变“守卫”——余建华

上世纪80年代,滇西北依山而居的民族猎杀滇金丝猴,一为吃肉,二为要皮做衣裳,三为卖骨予人入药、换米粮。

那时,滇金丝猴由于长期被人猎杀,见人就跑。滇金丝猴保护项目科学家龙勇诚从1985年开始研究滇金丝猴,但连滇金丝猴的影子都看不到,遑论了解、研究、保护?好在当地最优秀的猎人,投身到了保护的队伍。

为了跟上滇金丝猴,老余常常每天走40多公里山路,为了摸清猴群的生活习性,老余每天清晨四五点就要上山,晚上八九点才往家走,一周烂一双胶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这个,爱人没少跟他吵。从1992年开始,这样的巡护,已成为老余25年来的日常。

老余讲滇金丝猴家庭的故事

龙勇诚在三江并流地区云岭山脉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原始森林里,用了十多年时间,把隐没深林每一只滇金丝猴都找了出来。

作为中国西南山地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与关键种,滇金丝猴只居住在世界上生态体系最完备的原始森林里。保护滇金丝猴,可以让西南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得到保护。

老余已经年过花甲,依旧每天15个小时守护着林间漫步、自在玩耍的猴儿们。而老余和其他巡护员的待遇也因为慈善筹款得到了改善。2016年,白马雪山151名护林员配备了军用野外服装,并且61名巡护员拥有了2017年的意外保险。

02 三江源“颜王”栖息地研究者

——李娟、肖凌云

三江源,仿佛是留给当下这个时代一份特殊的礼物,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大江大河的源头,无数的动物和牧人依然在同一片土地上生存,成为我们了解并体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窗口,而雪豹则是这野性自然中最惊艳的一抹。

2016年,《我们诞生在中国》中无数雪豹的可爱镜头,和在红外摄像机中的风度翩翩,都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颜王”。

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中的雪豹

在索加,李娟博士利用红外相机陷阱的方法对约1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雪豹种群进行了长期的监测,最终确定了29只个体。李娟博士率先做出了中国雪豹的潜在栖息地地图。

中国雪豹潜在栖息地(李娟,2012)
 

如果需要积累雪豹基础数据,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最好的方法就是培训本地的牧民。李娟博士毕业之后,继续开展雪豹研究的是肖凌云博士。也就是在她的支持下,三江源的雪豹研究开始融入社区监测的方法。

2012年12月,在玉树县哈秀乡云塔村,由刘炎林博士和肖凌云博士开始了第一次社区监测的尝试,数据显示,牧民与科学家放置的红外相机在捕捉雪豹个体的效果上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牧民为主体的监测有效地弥补了科学家的不足。

这些日夜工作的相机,提供了近五年的数据。超过15万张红外相机照片和超过1000个遗传样品一起,建立了一个三江源的雪豹及其伴生物种数据库。这也为保护雪豹及探究雪豹与人类及其他动物共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雪豹栖息地的研究只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一个开始,让这个美丽的物种永远生活在青藏高原之上。

03 留住长江的微笑

——江豚管家

长江江豚,长江里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2012年考察结果显示,仅存约1040头。2018年4月11日被升级为独立物种,5月9日被列为一级国家保护动物。

“长江的微笑”—江豚 边缘/摄

大小通杀的电捕鱼、网眼细密的绝户网,密密麻麻的运砂船和运输船,毁掉的不仅是长江大大小小的鱼,还有长江完整的水生食物链,和长江渔民们的生活

“江豚确实很可爱,嘴角是笑着的,没人愿意伤害它。可是没有鱼,它们也活不了。”来自鄱阳湖的渔民钟祥志说。从前打渔时,他和王第友、杨发云、杨法林是经常一起出船的老队友。论捕鱼,他们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高手。

为拯救长江江豚、恢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让长江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他们有的卖了渔船,有的毁了渔网,加入了一场保护江豚的行动中。

“希望我们现在保护,还能来得及吧。”王第友说。怕妻子反对,他带头把自己的渔网烧掉了。

巡护员重点从渔民中招募。经过挑选和劝说,有些渔民自愿交出捕捞证,放弃捕鱼,转而协助渔政保护江豚,巡查和举报非法渔业活动、无序采沙、非法排污等危害江豚生存的人类活动。

安徽安庆,安庆江段7名江豚管家合影 CCF供图
 
如今,长江江豚协助巡护员共有40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江豚管家。

渔民打鱼一般都是在晚上。为填补渔政管理的时间差,巡护员们主要在节假日和夜晚巡护举报并配合渔政开展行动。长江和洞庭湖、鄱阳湖,所有的矮围、定置网、迷魂阵以及电渔船,都成了他们要清除和打击的对象。这让他们不断招来责骂和咒怨。

“都说我们是叛徒,是汉奸。”骂他们的不是别人,都是从前一起打鱼的邻居、朋友和熟人。为了加快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工程,拒绝违法捕捞,这项江豚协助巡护工作的启动,正是探索渔民转型的一项试点工程。因此40名江豚管家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给更多渔民将来的上岸,带来示范作用。

04 不计前嫌,投以琼瑶

——护鸟人王建民

今年58岁的王建民,被公认为天津最资深的护鸟志愿者之一。十几年来,他为护鸟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几乎亲历了所有天津“候鸟大事记”,留下了悲喜交加的记忆。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是他对家乡深厚的眷恋与热爱,以及对鸟类保护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你知道了鸟类保护面临的艰难现状,知道了鸟类盗猎的猖獗程度和栖息地破坏的严重程度,你就知道,你不能不做点什么。”王建民说,“因为你做一点,(事情)可能就会好那么一点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建民摄

护鸟这么多年,王建民救助了无数的候鸟,发生了无数动人的故事。有一次,他曾经因为救助一只东方白鹳,差点牺牲一只眼睛。

那是2015年,王建民和志愿者在北大港湿地巡视,发现一只受伤的东方白鹳,旁边还有一只在陪伴着它,始终不离不弃。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王建民。

情急之下,他第一时间冲了过去,抱起东方白鹳准备包扎,不料身受重伤的东方白鹳出于本能的自卫,突然翻了脸,十几厘米的锋利鸟嘴伸向了王建民的左眼。

随着眼镜的滑落,王建民瞬间感觉到一阵疼痛。血流了下来,王建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慢慢看不见了。其他志愿者忧心忡忡,但王建民却没有太多的恐惧,反而宽慰自己“还有一只眼睛,也可以摄影、拍鸟”。好在,眼白受伤的王建民在手术后恢复了健康。

天津滨海新区遗鸥的越冬地 王建民摄

放在常人看来,王建民与鸟之间的感情特别难以理解。可是,王建民自己却知道,鸟儿给他带来了多少感动与快乐。

之前做摄影时,王建民就很喜欢观察鸟儿的行为。无论是飞翔的姿态,还是觅食的场景,王建民着迷于鸟儿身上发生的一切,感觉它们就像人类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它们与自然的接触更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更单纯。每每看到,王建民都能从中读出一份安静的感动。

无论是学界精英,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为了自己心中的善良而纷纷加入保护动物的行列。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动物的种类也应该是丰富的,如果世上只有人类,那就会是无底的孤独。把每一种动物都留在身边,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缤纷,你也可以行动起来。

不论是投身实际行动,还是传达一种观念,你都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记得这个日子,珍视生物的多样性。


信息来源: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凤凰网公益
网页编辑: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