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乘车四条铁律”都是无用之言
空姐被顺风车司机杀害的案件已经告破,但是姑娘21岁的生命再也不能重新开始。相信也着实吓到了所有有深夜打车经历的女性们。尤其在一线城市,深夜打车并不是一个特别低频的需求。
加班频繁的行业如互联网、公关广告、金融、咨询等,很多人都曾经在项目期十一二点甚至凌晨搞完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打车回家,叫不到出租车难免要使用快车、专车之类;或是和朋友的夜间聚会晚一点散场叫个快车顺风车都很正常。
所以深夜打车其实是一种刚需。深夜能打到车,是城市功能健全、便利的表现,是拓展人们生活时间空间的一个城市功能。但这些可怕的暴力案件、尤其是针对女性的暴力案件,让这种进步和便利大打折扣。
讨论很多、声音很多。但有一种最老生常谈、最无建设性且招女性厌烦的,就是诸如“女孩乘车四大铁律”这种,所谓“教女性保护自己”的。前两天,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在微博上撰文教女孩乘车“四不打”,受到网友几乎一边倒的吐槽和批评。
为什么说王大伟这类所谓教女孩保护自己的言论毫无建设性、是一种懒惰与不思进取的思维呢?
问责滴滴也好,反思监管也好,探讨强奸文化也好,都是一种希望社会进步的努力。这种探讨或多或少都会起到实际的效果:商业公司会在压力下考虑如何把网约车产品做得更安全,政府会协同施压、完善监管和加强执法、甚至立法相关的改变,做父母的人会更好地教育自己孩子不能犯罪……社会会因为这些声音而变得更安全、更自由。
且受益的不仅是女性,而是每一个需要打车的人。
最终,深夜打车这件事,会变得更安全。我们会有更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这才是建设性,是电影里常讲的普世价值观: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相比之下,“姑娘晚上就别出门”这种东西的逻辑是什么呢?世界是糟糕的,每个人要自求多福。
假如这种言论覆盖了本该通过讨论推进改变的问题,结果会怎样呢?新闻都会过去,世界依旧糟糕。
恶魔低成本游荡人间,姑娘们却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回到大清朝。可是连古人都知道,“夜不闭户”才叫治世、才是值得骄傲的,老祖宗几千年前“贞观之治”就取得过这样的成绩了,靠的是上至皇帝下至官员百姓各行各业所有人的努力,而不是让老百姓都老实呆家里别出门招惹坏人。
再说王老先生那些什么四条铁律,哪一条有真正的建设性意义吗?哪一条有提供新信息新技能吗?没有。全是老生常谈,而且不符合现代女性、尤其是一线城市实际生活节奏:
- 夜深人静,不打!
- 偏僻的地方不去,不打!
- 一个单身的女孩子,不打!
- 不熟悉的地方不去,不打!
他提的这几个不打,简单粗暴太难做到。
作为一个研究安全问题的教授,难道不该从女性实际生活出发来提意见吗?
加班这事能完全控制么?晚上完全不去聚会太反人类了吧?单身女孩子找不到男朋友连车还都不能打啦?不熟悉的地方不去,那出差怎么办?王教授倒是简单粗暴貌似杜绝了打车安全的问题(其实也杜绝不了),但按他的“铁律”,好多女性正常工作生活都不能进行了。
而且这几条东西难道不是常识吗?能讲出这种毫无营养的现成话的人,他应该摸着心口问问自己,你内心真正的意识,真是传递知识技能么?
还是你只是想一边推卸自己改善社会安全的职业责任、一边碾压受害者的智商、指责女孩的父母没有关好自家孩子呢?还用了“铁律”这个词,女孩又不是囚犯,还要遵守“铁律”?
作为一个很难避免在深夜打车的一线城市职业、单身女性,王教授“单身女性打车四条铁律”的言论,对我来说就是毫无价值、听了还让人糟心的废话。
但如果它有技能、知识上的更新,我虽然会反感并努力将公共讨论的注意力引到更有建设性的方向上,但依然会默默收藏一下这个技能帖。而王大伟这种方向有问题、信息还没价值的言论,难怪会引起大众的不满。
安全打车并非遥不可及
那么问题来了,(深夜)打车怎样才能成为一件更安全的社会服务?打车这个场景,提升安全度的切入点其实有很多。目前看,网约车产品的改善应该是最快的,因为商业产品在公众面前是相对低姿态的,会最快最灵活改善。
1. 首先是完善线上身份审核
身份信息验真、犯罪记录查询(和公安系统的合作)、驾驶资质和经验……信用体系完善后可能还要深度引入个人信用记录。这是产品层面。
2. 第二是本人与资料是否一致
即审核的线上资料和实际驾驶员是不是同一人,空姐遇害的案件中,犯罪分子用的是他父亲的注册信息——也就是实际驾驶人与通过审核的线上资料不是同一人,这明显是一种高危情况。
但这项可以配合技术来解决:如果乘客可以用手机上的滴滴app对司机进行人脸识别扫描验证,就能发现这个人信息与线上信息不符,风险指数极高,可以考虑拒绝。这是技术层面。
3. 第三是评价体系及司机信息公开
对司机的评价,可以成为用户判断其人品的重要依据。如果接单多、评价一贯良好,可信度就高一些;但是如果司机得到猥琐、言语轻佻、绕路等标签,乘客就有理由提高警惕甚至取消订单;
但评价、标签这个东西是双刃剑。譬如网友扒出来的,顺风车给一些女乘客的标签:漂亮、体香。这种评价对乘客来说不仅是冒犯,还让人很不安,有心的犯罪分子看到会很危险。但据说滴滴目前是不能删这些标签的。
用户评价很重要,但是容许乘客和司机给对方哪方面的评价?禁止哪方面的评价,以及司机页面是不是应该公开一些历史数据(常规接单时间、驾龄、交规遵守情况等)?这都是需要在隐私、安全、用户体验之间平衡的问题。需要做产品的人周密而有责任感。
那么出租车就安全吗?也并不。
首先,出租车司机是不要求无犯罪记录的。我就遇到过一个有打架伤人前科的司机。有一次和室友都加班到深夜,公司正好也近,就相约一起打车回家,结果遇到的司机很爱聊,聊到了自己在看守所的经历,我俩本来都很累,但是一听司机进过看守所,都不敢堵住司机聊天的兴致,就顺着他聊。虽然有刑事前科的人,也要给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在出租车这个特殊的、封闭的、高危的环境中,是不是可以严苛一点?
技术能做的还有很多。譬如,将来有没有可能让每个打车的人,从叫车开始,就通过自己的智能设备与公安系统连结起来?包括定位、司机信息回传、求救等,进一步提升犯罪成本。这些只是简单设想,相信专业的朋友会有更多创意方式。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提升,相信未来的智慧城市会更安全。
解决问题才是潮水的方向
不管对男人还是女人,深夜打车这件事,危险性都是高于白天打车的。但是女人在体力上的相对弱势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弱势,以及强奸文化带来的困境,让这件事更成为女人的困扰。
但是我们要相信,女人的困扰会一个一个地解除——曾经怀孕这件事也很困扰女性,无法避孕的女人只好不断承受怀孕之苦,甚至圣经都将生育之苦作为女性的根本命运。但避孕药和避孕套的诞生就基本改变了这个命运。
我们也曾经因为没有电灯,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因为没有洗衣机,不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洗衣服上,现在这些问题都已经不是问题。深夜打车的问题,也一定会如此。起码科技公司们就是这样宣传的——硅谷的程序员们,不都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吗?像女性深夜打车这种问题,世界也很期待有人来改变。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活动空间时间越来越大。教人们退回刀耕火种的世界以逃避现代生活中的危险,是没用的。深夜打车的安全问题必须将被解决,解决问题才是潮水一贯的方向。
文章来源: 橙雨伞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