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在中国西南巴蜀大地上撕开一条长约300公里的伤口,1.2亿多平方米民房倒塌,数万人遇难、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也是最严峻的一次救灾考验。一转眼,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流逝,伤痛尚未走远,地震带来的灾害风险还在身边。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之际,联合国新闻专访了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亚太区域办事处主任吉拉德特(Loretta Hieber-Girardet)。
事实上,除了汶川,今年也是缅甸遭受“纳尔吉斯”风灾十周年。当年5月2日,强热带风暴在缅甸登陆,在南部人口稠密的伊洛瓦底三角洲刮起每小时数百公里的大风。这场史无前例的风灾给缅甸带来重创,导致240多万人成为灾民,79万多所房屋被毁,超过14万人死亡。吉拉德特表示,回顾过去的十年,受灾国家和整个亚太地区在抵御灾害风险、降低灾害影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应对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还需要基层社区做出更多努力。
吉拉德特说,"经历灾难之后,缅甸和中国的政府都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缅甸设立了全国减灾行动计划,不只针对灾害的短期影响,而是更加注重长期发展,提升灾害应对能力。而中国则对包括学校在内的公共建筑物执行了极其严格的建筑规范。"并且表示,这两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政府和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她在专访中指出,“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是缅甸所经历过的最大的热带风暴之一,遭受风暴袭击的三角洲平原上,防洪护堤的红树林被完全摧毁,居民暴露在大规模破坏之下,有超过14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而在四川发生的地震当中,由于部分学校的校舍倒塌,有1万多名儿童不幸丧生。这两场大规模的灾害一共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造成了上千万乃至上亿美金的经济损失,假如减少灾害风险的措施能够更加到位一点的话,灾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会减少。”
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而言,通过改进基础设施来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一项非常有效的策略。吉拉德特指出,“亚太地区正在经历一段经济迅猛增长的时期,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兴建,对于加强灾害适应能力而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人们在2030年将会用到的基础设施当中,有六成现在都还没有开始动工;因此,倘若要确保道路、通讯设施、水电管网、学校、医院和水坝等设施能够抵御未来将会发生的洪水、地震和台风等灾难,现在就是采取行动的关键时刻。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也需要私营部门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在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时,就将风险预防能力纳入思考范畴。” 吉拉德特在专访中指出,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加速了气候变化和人口的城市化,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带来了新的挑战。
吉拉德特说,“亚太地区正在经历飞快的城镇化,城市人口的数量正在大幅增长。到2050年,将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环境或城市之中,其中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长尤为迅速。急速的城市化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因为这一趋势让更多的人暴露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下,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一场大规模的灾难就能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因为城市也是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的地方。另一大威胁则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破坏程度越来越大。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两个因素相互叠加,让亚太地区所面临的灾害风险不断升高。”
“我们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路来看待防灾减灾,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就把应对自然灾害的需求考虑在内,而不是等到灾难真正发生的时候才开始抢救。”吉拉德特说。她强调,面对自然灾害,不只是国家政府,城市、社区、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非政府组织都必须加倍认识这一风险,在做出规划决策的时候,就要考虑防灾减灾的需求。
吉拉德特在专访中呼吁,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首先明确自己所在的社区正在发生什么,正在面临什么样的灾害风险,是森林火灾还是暴雨山洪。在明确风险之后,下一步便是思考有没有应对这些风险的计划。除了为灾难所做的具体准备,还包括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决策,比如要在哪里修路,要在哪里建造校舍,如何确保机场不会被洪水淹没等等。
她举例指子,现在有许多社区正在海岸沿线建立起来,因为大家都喜欢看海景,然而一旦发生暴雨洪水或是海啸,这些社区便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所以,虽然国家层面的防灾措施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我们更希望看到基层社区采取更多行动。”
关于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UNISD)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日内瓦,是《国际减少灾害战略》的执行机构,也是联合国系统内减灾工作的协调机构。
网站编辑 | 朱若云
文章来源: 联合国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