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证明的现实与可视范围内的民族国家政党制度发展情况,不难发现:任何政党制度的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探索与创新,都需要经历“认同的历险”。这样的“历险”来源于文化与政治的双重维度,并在内部实践与外部挤压中得到检验或证明。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民族国家并没有摆脱现代性背景的笼罩进行“个性”发展,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仍然受到现代性问题的牵绊,新型政党制度仍需通过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搭建的桥梁完成“历险”。因此,在两会提出新型政党制度的背景下探讨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与发展极具深刻的现实指向与理论判断。

采用新的路径致力于文化认同建设

自启蒙运动发端以来,以理性为基准的认同模式和文化批判模式成为普世标准,它渗透到致力于实现现代转型的各个社会的不同层面。然而,转型过程中的多元冲突及其后果,让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独立性与普世的现代性诉求之间呈现出紧张态势,这既是现代性焦虑在与各种类型的文化遭遇时的普遍表现,又是所有想要完成现代转型的社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实际上,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深刻的社会转型,同理性思维密切相连的现代性对各种传统文化模式均构成极大挑战,并动摇了建立在一定的地域团结基础上的和传统生活基础上的文化认同,中国也并没有摆脱这个遭遇。但否定传统的文化认同便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自我否定,所以我们的现代转型始终处在“如何承续传统”与“怎么建构新文化”二者并行的悖论式发展逻辑之中。

在快速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推进现代性与坚持文化认同的撕裂从未停止过,在不同时期,这样的撕裂以不同的具体表征展现出来。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特定语境下,一方面,我们必须顾及尚未解决的、由现代性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如何发展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在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新矛盾、新特征的前提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采用新的路径致力于文化认同建设,从而更好地克服现代性问题。

文化自信是践行制度的底气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全球化的新形式催生了新的内外格局,但这并不代表着全球化已经彻底进入持续“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也并不意味着整体局势不断趋于缓和。实际上,某些企图通过文化的无形侵略改变我国公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做法甚至愈演愈烈,而文化认同的弱化则很可能引发政治认同的式微。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提高文化安全意识来防微杜渐,从而避免对文化认同的侵扰,以及通过提升文化认同感等举措来对政治认同进行固基,都是很重要的政治工作。

以文化认同来巩固政治认同,不仅是对民族国家政治实践和共同体成员价值、利益、伦理诉求的同一性确认,更是共同体历史记忆与集体记忆代际相承的有力彰显。在以文化认同巩固政治认同的维度中,无论内外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具有共同文化底蕴的共同体成员会抛却阶层、社会地位、地域差异等因素,淡化个人的价值表达和利益抉择等个体化倾向,从而让自身投入民族国家的政治实践。因此,以文化认同为手段来巩固政治认同,是民族国家维持政治连续性与稳定性的重要举措之一,这对当前我国进行的新时代文化建设极具深刻的价值指向与理论思考。

第一,政治体制是民族国家政治实践的架构,稳定的政治体制需要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从而取得正当性,而让政治认同保持稳定的基础之一,就是共同体成员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文化。因而,我们需要不断将如何维系与建构文化认同的思考纳入到民族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在具体的做法上,我们需要围绕强化群众的文化认同开展理论创新并引导实践,以文化认同为切入点,落实对政治认同的多维固基。与此同时,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民族国家应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体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如何扩大参与,谋求多赢,公正对待不同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不同类型的政治关系,是民族国家进行政治建设解决现实困境必须时刻予以重视的问题。

第二,将文化资源纳入政治认同建构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成为全体国民都能共享的政治资源。民族国家内部的利益诉求是多层次、宽领域的,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政治认同的视域是由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而成的,个体发展的利益诉求、族群发展的利益谋划、民族自身利益定位等矛盾都是国家政治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在进行整体利益整合时,国家应充分考虑利益复杂性,并借助不同群体因为文化差异而具有的可以共同分享的文化这一柔性资源,在寻求文化相容和一致的目标下,谋求文化上的共同认知,塑造文化认同,进而形成融洽的政治关系。从文化认同的底蕴出发,将文化认同内化于政治建设,在寻求政治认同的稳定向度中对共同体进行广泛而深刻的价值整合和利益整合。在实践中,还必须重视对共同体各层次利益矛盾进行宏观与微观博弈考察,不断改进和完善共同体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巩固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最后,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建构价值共同体意识,厘清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指向和心理归属,巩固政治认同。价值共同体意识是共同体成员对自身所归属的价值系统的定位,它是在共同的文化传承与历史、集体记忆中形成的,它能够帮助个体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确证自身,寻找同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社会怎样变迁,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价值共同体意识是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的重要中介,它能够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来维系政治共同体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并在代际中内化于民族国家的政治实践,从而有助于巩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对于步入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文化自信是坚持道路的勇气,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是践行制度的底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型政党制度的骁勇所在,我们应该感到骄傲!

原文标题 |《以文化认同强化政治认同根基》
作者 |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吕春颖/副教授 张宜强/研究生
网站编辑 | 朱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