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他提出了很多挑战惯性思维的经济现象,并提醒我们要尊重真实世界中“错误行为”的存在,甚至以“助推”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正规学院派一直以来基于理性人“利己主义”的假定所开出的解决问题的药方。

Richard Thaler

从心理学去观察人性的视角,再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市场失败的问题,这就是今年诺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等行为经济学家作出的贡献。他给我们打开了修复“人性的缺陷”和市场失灵问题的又一扇窗户,他获得诺奖的意义可能正如其在《“错误”的行为》一书的卷首中所引用的帕累托的那句话:“每门社会科学的基础显然都是心理学。有朝一日,我们肯定能从心理学原理推导出社会科学的规律。”

刚刚获悉理查德·塞勒获得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感受到了经济学领域正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经济学的生命力不在于它自我的精致化、复杂化、标准化,而是在于它能否回答人类社会与时俱进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尽管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几乎都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检验,而且每年基于学界声誉的诺奖获得者候选名单和最终获奖的人选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我越来越感到评委会正在通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及他们的著作,向当今社会传递着重要的经济学理念(价值观)和由此产生的政策信息。

惯性思维的颠覆者

事实上,今年诺奖的获得者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早在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就推出了他的力作《赢者的诅咒》,中信出版社也分别在2008年和2015年推出了《助推》、《“错误”的行为》等代表作的中译本。从这些著作中,我们能感受学院派里的“另类”思想和人物所建立的分析问题的理论体系,更能捕捉到经济现象的本质,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力量。相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规研究体系越来越在走向晦涩难解的方法论的竞争中,甚至引起了学术界领军人物自身的警觉。

塞勒观察到的真实世界和真实性给他的启迪,颠覆了我们很多惯性思维。尽管行为经济学的大师们一再强调他们的研究是弥补现有正规理论体系的缺陷,而不是一种替代。比如,按照正规的理论体系来讲,一个社会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开放竞争的力量。保护好这样的市场环境以充分达到完全竞争的效果,就必须强化信息的披露程度,必须加强社会行为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所需要的理性选择的专业化教育,从而使得社会个体在利己主义的原则指引下,自愿的借助于市场价格的规律进行理性的投资和消费,以此达到企业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家庭部门享受最幸福的生活方式的效果。

但是,塞勒提出了很多挑战这种思维的经济现象,并提醒我们要尊重真实世界中“错误行为”的存在,甚至以“助推”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正规学院派一直以来。基于理性人“利己主义”的假定所开出的解决问题的药方。比如,高收益高风险的价格规律屡屡失效的原因在于,人们极端厌恶风险而看不到收益补偿的积极一面。又比如,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机制带来了低水平的发展后果,其原因就在于那里的人们往往行使自己的决策权力,来要求政府把征得的税收用于改善自己当前的福利上,而不愿拿去做有利于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工程上。

我在日本留学时,也发现了塞勒所谓“自我控制”的社会现象。他们那里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利他主义”教育,在自由选择的世界中他们明明可以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这种“利他主义”的习惯,有时会带来人与人之间深度沟通的困难,甚至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的冷漠,因为只要逾越一步他们都会觉得可能“侵犯”到别人的隐私。在这样的社会中,“自我”和“他人”有着明确的界限,这也是外国企业在日本难以生存的原因之一。塞勒还把用“理性人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在高效的金融市场为何会产生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问题,归结于他的理论所揭示的人的过度自信,旁观者的好奇性等因素。

总之,塞勒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很多来源于他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心和睿智的观察力,同时又以他特有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再去影响真实的世界。这也正是我们很多的经济学人被这个学科的起源和它能够穿透现实社会的复杂表象,并指导社会实践的魅力所吸引的原因所在。

不忘初衷才能把注意力牢牢地集中在真实社会的变迁和给经济学研究所带来的生命力上。其实,在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初期,由于正规学院派无法适应它的碎片化证据(案例和实验研究)和“有意搬弄是非”的价值判断(缺乏严谨的数理模型,外在假定太多),而遭受冷遇。这让我想到“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的那句俗话。但不得不强调的是,塞勒等一批当初热衷于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所取得的成功,是又一个“利他主义”行为笑到最后的经典案例。

据说,理查德·塞勒在获奖后被问及是否会很“理性地”使用这笔奖金时,他的回答是:“我会尽可能地用非理性方式花掉奖金。”我们都知道他平日喜欢打高尔夫和品尝上等的红酒,也许这笔奖金就放在他自己不介意花费的那个为个人喜好专设的“心理账户”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影响力还在深化

塞勒理论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从昔日孤军奋战的“另类”小众群体,到今天占据学界主导研究力量之一的行为经济学体系,都在向我们显示,这个研究分支已越来越成熟。事实上,迄今为止,在这个相关领域内,已有三个诺奖获得者!最早的一位获奖者是2002年的丹尼尔·卡尔曼,但他却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塞勒,而且他认为塞勒是首个提出将心理学纳入经济学讨论,并衍生出行为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学者,他是该学科当之无愧的开创者。第二位是罗伯特·席勒,因为研究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繁荣而获得了2012年的诺奖。顺便要强调一点的是,塞勒今年是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身份获奖,虽然这个学院过去曾有五位教授获得此项殊荣,但是今天,一个最崇尚有效市场中“理性人”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殿堂,却能包容“自己的叛逆者”,这才是当今世界一流的芝加哥大学真正的魅力所在。

塞勒等开创的行为经济学,其代表性的理论有:禀赋效应(富有争议的“失去比得到看得更重”的判断)、心里账户(意外的收入花起来更爽快)、自我控制(人们储蓄与否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心里账户的判断等主观因素)、公平尺度(唯利是图也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否则就会自己遭到麻烦)等。

现在又有一大批年轻的后来者继往开来,在以下诸多方面和塞勒一起,完善和开拓他的理论体系和政策设计机制。比如,对于不确定性事物的反应。传统的研究聚焦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以此来判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的高和低。但是,行为经济学家发现大多数人会根据自己过去的对事物的“记忆”,来认识现在发生的事物特征。所以,这种非理性的判断,要么导致人们过于乐观,要么是过于悲观。总之,这种来自记忆等因素带来的启发性诱导,常常是导致人们认知局限的根源所在。比如,过度评价明星人物的超人格魅力,常常会使人们把舞台人物的记忆与他/她真实的存在混淆在一起。所以,一旦明星的真实面目尤其是负面消息被媒体披露出来后,人们会表现出无法抑制的惊讶和失望。

同时,人们的喜好也没有像传统经济学那么直观和简单。比如,传统经济学把自然人描述为这样一种“利己主义”的群体,他们只追求自己消费带来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有明显的喜新厌旧的特征。但是,塞勒等行为经济学家观察到的却不是如此的简单。他们发现同样一个被观察的个体,有时表现出来的是利己行为,但在有些场合却表现得很慷慨。这种偏好的多变性有着它内在的规律,比如口味、习惯、情感和其他内心反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在分析个人的行为方式时,应该要注意个人承诺、社会实施的规范约束,以及与他人的情感关系差异性带来的内在变化等。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在塞勒与桑斯坦(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合著的《助推》中,阐述了如何运用选择合理的制度设计来对人们施加助推力,使他们能够作出令自己更加自由和富有的决策。书中包含了两个主要的观点:一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会对人们的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二是自由主义温和专制中的“自由”和“专制”并不矛盾,是在不牺牲自由选择权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助推去帮助人民改善生活方式。

从心理学去观察人性的视角,再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市场失败的问题,这就是今年诺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等行为经济学家作出的贡献。他给我们打开了修复“人性的缺陷”和市场失灵问题的又一扇窗户,他获得诺奖的意义可能正如其在《“错误”的行为》一书的卷首中所引用的帕累托的那句话:“每门社会科学的基础显然都是心理学。有朝一日,我们肯定能从心理学原理推导出社会科学的规律。”

作者 |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
整理 、配图 | 朱若云(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