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尽管全世界在降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上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新生儿死亡率却下降的相对缓慢。一个孩子出生及之后的28天是其一生中最危险的时期。2016年死亡的五岁以下儿童中有将近一半是新生儿……

每天有7,000名新生儿夭折

他们并非因为一些人类无计可施的原因而夭折。超过80%的新生儿死亡是由三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原因而引起的:早产、出生时并发症或感染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病症。 

治疗和干预并未能触及到那些生活在最贫困地区、忍受着最艰苦环境,并最需要它们的母亲和孩子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遭受痛苦或是夭折,这是任何父母都无法承受的。 我们能够也必须做得更好,在这一代终结可以预防的新生儿死亡!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新生儿死亡率之高仍十分惊人,尤其在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每年,全球有260万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内死亡。联合国新闻就此对儿基会卫生司副司长吕薇(Luwei Pearson)进行了专访。

记者:儿基会此份报告的核心讯息是什么?

吕薇: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范围内的儿童死亡率下降了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每年还有260万新生儿死于可以预防性的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说像新生儿窒息、感染、低体重以及早产。儿童基金会认为一些病因都是可以预防的。现在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新技术,有这么多工作人员,以及各种各样的药物,这些孩子是不应该死亡的,他们是应该高高兴兴地长大成人为世界做贡献的。

记者: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儿基会采取了哪些措施?

吕薇:在全世界,儿基会与一百多个国家政府和各种机构合作。我们的工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工作人员(People):有助产士、有医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边远地区,比如说在非洲,很多妇女还是在家生孩子,没有人帮忙的,就是自己帮自己生孩子,所以孩子有病,比如无法呼吸或者有什么问题了没有人可以帮助。所以在非洲还有一些其他边远地区解决医疗卫生人员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地点(Place):比如说在中国,各种各样大小医院、县医院或者是乡村医院都会有水有电,这种基本设施都很完善。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边远地区,比如说在巴基斯坦农村、在阿富汗战区、在南苏丹的前线或者是其他这些非洲国家的边远地区,它的卫生站里边、县医院都没有水没有电,所以很难做各种各样的手术,比如说剖腹产,夜里要打着太阳能灯做,所以很困难。洗手也没有水。

第三个就是产品(Product):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给妇女和儿童。有一些基本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新生儿窒息的时候你要用复苏急救包,还有各种各样的抗菌素,以及一些非常简单的东西,比如说体温计、毯子、帽子,让新生儿保暖的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手术器械也是很重要的。

第四个就是妇女的赋权(Power):让这些妇女、妈妈还有他们的家庭能够做出选择。妇女应该受教育,小女孩不应该过早结婚,因为在十几岁的时候生孩子是很危险的。

记者:这个报告里也提到了关于中国新生儿死亡率的一些情况,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觉得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这个状况?

吕薇:这个报告提到中国每年在新生儿死亡的总数上占的比例是3%。虽然新生儿的死亡率在中国比较低,它的死亡率是每一千活产里面有五个新生儿死亡;印度是二十五,巴基斯坦是四十五。这个数字虽然很低,但因为中国人口比较高,所以从总数上来讲,咱们每年有八万六千名新生儿死亡,所以这个数字我们应该尽量把它降低。现在中国的卫生覆盖率很好,这些新生儿大概是死于早产或者是其他比较疑难的疾病,所以需要更高的技术,需要有好的医生,有好的卫生服务,特别要重视这些边远地区,还有一些在大城市里边医疗覆盖率不太好的人群,比如说民工,和没有注册的家庭,所以对他们要有特别的重视。

记者:对于中国援外的一些项目您也很关注,可不可以谈一谈您的见解。

吕薇:中国现在的“南南合作”是一个非常着力的事情。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十个重点中包括医疗卫生这个方面。我们跟卫生部还有中国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配合,希望能够把中国的援外项目做得更好,尤其是这个报告里提出的新生儿死亡率非常高的十个国家,比如巴基斯坦、阿富汗、索马里、马里还有南苏丹。这些国家和中国都有合作项目。但是,我觉得中国的重点一般还是在基础设施上。我觉得如果中国能够跟当地政府合作、跟儿童基金会合作把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People, Place, Product, Power都覆盖上,那就更全面了,我觉得中国的这个援外项目就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记者:最近儿基会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发布了“让每一名儿童都能生存”(Every Child ALIVE)这样一个活动。可否介绍一下这个活动的意义和目标?

吕薇:这个活动就是希望让全世界各国政府来重视新生儿卫生这件事情,让各国政府能够承诺把国内的资金还有一些援外的资金能够放到最重点的项目上。因为新生儿和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整理 | 朱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