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家境富裕,平时乐善好施,获评“社区好人”。可是没曾想,“麻烦”接踵而来,社区凡有慈善活动就会请他“赞助”。有一两次没能参加,便有风言风语传出:“‘好人’不奉献,叫谁来奉献?”“就他这样,还能评为‘好人’?”“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这位朋友深感苦恼,觉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些怪话,究其根本就是“道德绑架”。
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柔软力量。是非善恶,任人评说。谁也不能拒绝外界的道德评判,但是我们必须警惕,这种评判一旦被人滥用,就会变成“道德大棒”,指向道德的反面。比如,下夜班的年轻人一身疲惫赶公交,是否要给早起锻炼的老年人让座?有人遭遇生活变故,能不能点名要求某富豪或某名人捐款?这些显然不合适。
“道德绑架”占领的是道德的制高点,侵犯的是他人正当权利。以道德之名行强迫之实,这种“道德”就是不道德。我没钱,你有钱,不管咋说也该捐我一点;我年长,你年轻,有理没理也得让我三分;我有困难,你有余力,天地良心也要帮我一把。如此等等,不论多么冠冕堂皇的说辞,都是“道德绑架”的借口。
坚守底线,是道德“本分”;追求高线,是道德“情分”。 “道德绑架”的荒谬之处,就是将“情分”当作“本分”,不由分说强加于人。我国有个谚语,叫“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斗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担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担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 “担米养仇”现象,揭露了忘恩负义的阴暗心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道德绑架”的扭曲心态。你做好事,我得好处,乃是天经地义;你没做好事,我没得好处,便是不讲道德。
我们既要讲道德,也要讲道理。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凡“道德绑架”,多是己所不欲强加于人。每个“道德绑架”者,都有双重道德标准,都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道德是我们内心的律令,也是社会共同的规范。我们不能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不能将美德标准当作道德义务,动辄要求他人如何讲道德。将心比心就有更多宽容,以德比德就有更多美德。
我们常说,公道自在人心。面对“道德绑架”,要敢于说“不”。这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要涵养俯仰无愧的道德定力。我们做好事、做好人,不是谋取什么回报,不是索求什么好评,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只要尽心尽力就好。少数人不讲道理的“道德绑架”,根本无法衡量我们的道德水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坦然拒绝“道德绑架”!
【声音】慈善不应被道德绑架
捐款是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我们不能用道德去绑架捐款者。而一旦道德遭到他人的绑架,慈善精神便被抽空,仁爱之心便被剥离,要知道,爱心的真谛应该是发自内心,应该是自觉和自愿,应该是意志和愿望的自由表达。当人们的道德遭到绑架、被迫去献“爱心”,那么这种“爱心”就变了味了。
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是利用大众的道德观通过舆论、评论、讲述等形式在精神上作用他人。其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这样的一句话:如果在上帝的能力和善心之间没有一种永久的平行,那这种善心乐意就甚至既不是善心也不是乐意了。如果所谓的“善心”甚至还要剥夺了他人的权利和幸福,这就更不可取了。(叶美玲)
对道德绑架不能逆来顺受
道德是具有自由属性,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每个人都有选择道德的自由和权利,任何强制行为都违背着道德本意,因此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指手画脚,迫别人履行道德,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严重侵犯着别人道德自由,因此,道德绑架违背道德,甚至是一种不文明的粗暴行为,对于这种行为,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不”。
可是很多时候,一些人对道德绑架往往逆来顺受,比如让座,自己身体不舒服,但是在道德的大棒的驱使下,还是不得不起身让座,这不仅违背着自己意愿,也助长了索座的不道德行为,助长着道德绑架气焰,比如捐款,捐款完全是根据自身能力的一种自由化表达,可是很多时候,一些人被道德所绑架,违心地盲从,不仅加重着自己经济负担,也导致攀比等心理的形成,严重违背着捐款的初衷。因此,道德绑架贻害无穷,对于这种行为,还是应该坚决抵制,这不仅是对道德的维护,也是对道德的净化。(朱丹)
文章来源: 安徽日报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