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古村之友 汤敏
2017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公益圈,那就是“乱”,以“两光大战”为代表的思想领袖们相互论战了,本来是顶级思想者的思辨,与广大普通人关联不大,可这互联网又将芸芸素人也圈进去坐上一轮思辨的过山车,也都茶余饭后评点几句,然后回到具体的日常事务中,仍旧发现各种力不从心。
又以技术领袖为代表的爱佑被广大群众给铺天盖地的质疑,本想有了技术和创意的进步,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不曾想广大群众却在舆论的导向下来势汹汹,谁都觉得委屈,又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我说上面的话,无意挑衅,我非常敬重各路门派领袖们敢于亮剑,交给社会这个大实验场去验证。大家也都很努力,并且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在努力,可是为什么社会不买账,我作为一名公益人,既为前辈和领袖委屈,也为自己委屈而找出路,到底公益的命门在哪里?
公益不能拼行政化
首先,毫无疑问公益不是以行政化为优势的,尽管现在公益界大的格局依旧存在受行政化影响很深,但去行政化已经成为了公益圈的共识,行政化影响了公益界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妨害了公益创新思想和模式的发展,导致了一大批不专业的人在借助行政化裙带力量低效甚至浪费着公益资源。
在行政化盛行的公益时代,公益的等级制度还是很森严的,在这个怪圈里,有嫡长子、有贝勒爷、有打手、有财主、有丫鬟、有买办、同样少不了还有长工、佃户。这样的局面想来是挺让人害怕的,公益不是以消灭社会分化、融合社会阶层为使命的,怎么这帮公益人一边干着好事,却一边在不断拉大自己行业内的社会分化呢。这也影响着从业者们人格的健全发育,是让人非常难过和惋惜。
好在这一趋势在刹车,社会组织去行政化渐成共识,新慈善法立法公务员严令禁止进入社会组织,如果进入了社会组织任职,就辞去公务员,这是一个很好的指针。
公益不该拼钱和拼阔
其次,公益应该是拼钱拼阔的吗?其实,草根公益圈基本是贫穷的,穷到工资发不出仍要心存一颗改变世界的雄心。本以为冬天都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可是这个冬天长得像冰河世纪一样,让人感觉一辈子都要待在冬天里了。但公益人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公益人有着一种认为自己被大任选中了的使命感,公益圈就有这样一批可爱可敬的穷兄弟。拿钱来衡量这帮兄弟们是不应该的。
我绝对不会认为企业转型过来的公益家们,会蓄意来拼钱拼阔,做公益的企业家,往往是认识到人生更有意义或者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厌倦了商业里尔虞我诈、利益博弈的生活,来一个与灵魂更接近的领域,做一些对得起天堂的事情。所以大量企业家选择做公益,向往做公益,真是善莫大焉。
我相信绝大多数企业家参与公益绝对没有拼钱拼阔的本意,即便有,嘴上也不会这么说,至于为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一些感觉,我想可能是一方面贫穷久了的草根公益圈变得敏感,另一方面有钱人的生活在草根公益圈里怎么看起来都像在拼钱拼阔,至于怎么化解这种假象,近乎无解,靠时间来慢慢感化吧。
公益不该拼能和炫技
公益的本质既不能拼行政化,也没在拼钱拼阔,那总得拼点啥论个高低吧,最名正言顺的乃是以“能耐“来论高低,你有你的屠龙刀、我有我的倚天剑,各路门派各自倚仗自身的绝活,摩拳擦掌,意欲号令江湖,独领风骚。于是做互联网的说,连接是公益的必杀技,像病毒一样的不断蔓延,连接深度改变公益。做金融的说,金融和资本是公益的必杀技,于是去打理资金,管理好财务去深度改变公益。做商业的说,商业模式是公益的必杀技,于是公益要去投身到消费市场、去生产产品,去搞电商开网店。
尽管这些尝试都可以在局部范围或者单一特殊机构内形成一定成效,可是否真的能带领公益找到根本道路,或只是公益领域的丛林法则,对局部有利,但对总体有害,后面发生的事实给了答案。肆意的互联网炫技,吸取了本就贫瘠的社会公益土壤里的水分,造成了群众的反感和质疑,为公益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公益金融如果过分强调高调和高档的,容易让公益变成了一个高门槛的富人俱乐部,这与推动全民公益和深层次公益议题需要的群众基础,是背道而驰的。搞电商、做买卖、开民宿让一批公益人可以获得衣食自足,可是过分矫情的商业行为,在真正的商业效率面前,很有可能充当边角料,很容易就忘记了早就列在章程里的使命。
这的确是公益难做或者说博大精深之处,我想起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各路门派争武林盟主,结局是以功夫和比武获得盟主之位的,基本也会在新的比武中被取掉性命,以武而兴也以武而亡。公益不该是炫技的,最起码作为公益的基本伦理,不应是以炫技为主基调的。
公益可以顶天立地
那么公益对社会的改良意义究竟该怎么来衡量?历史上,甘地、马丁路德金的和平改良社会的行动,让他们成为政、商、社各界公认的丰碑,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美好社会的奠基者,他们让社会看到,平民通过公益、仁爱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车轮,他们是大公益家,理应成为公益人终身努力的方向。
首先,一个有深远价值的公益事业理应回应的是最紧迫、影响面最宽广的社会问题。
公益是一个需要不断进化的事业,这点和做企业是类似的,企业从需要解决自我生存、到逐渐做大甚至改变业务范围,逐渐承担起更多国内乃至世界使命,是一场不断自我革命、连续创业的历程。十年前的阿里和腾讯恐怕也很难想象他们今天会变成这样,也很难预想他们十年后会变成怎样,需要的是不断创新和回应最前沿的商业模式和科学技术。
但公益是一个容易上瘾和偏安一隅的行业,因为“勿以善小而不为”会让我们充满道德的优越感,而选择在自己划定的范围内不断去“做绣花枕头”。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公益议题,是做不完也做不尽的,我们需要去思考有限的一生怎么不断去修正出发点,不断地攀登台阶,根据时代调整或扩充公益议题。如果当我们老了,我们说一辈子就在一个公益领域兢兢业业,辛苦而未有太大所获,其实是值得反思的,我们敬佩这种精神,但我们也同时要反思困难的目标是需要曲线实现的,是需要不断调整姿势和方式去适应不同时代的新问题。
社会议题也有风口和热点之分,红十字会形成时是战时的人道主义救援,08年之后是自然灾害救援,儿童助学与贫困,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问题的不断深化,老人、社区治理乃至文化繁荣,以及伦理信仰都将逐渐成为不同时期的公益重点和难点,公益不是一项一成不变的事业,我们不需要为了追热点和风口而调整战略,但我们需要对不同时期的公益重心做出应有的响应,我想这是一个成熟行业应有的共识,也是魅力所在。
其次,公益应该积极去影响和推动公共政策乃至法制的健全——顶得了天
我也曾一度怀疑公益组织能推动得了公共政策的改良吗?是不是自我臆想甚至牝鸡司晨,政府会不会讨厌这些瞎提意见、瞎说话的公益组织。后来随着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越来越密切化,十九大也明确提出了社会组织参与政治协商的功能,社会组织应该加强自身理解政策,参与政策,提出建议的能力和水平,让政策制定者听得懂,抓得住,落得实,这样的意见和建议,群众会拥护,政府会接纳,社会问题低成本的得到解决。
面对公共政策的改良,公益组织也的确不应过于清高,自己搞一套,我在红基会副理事长刘选国《中国公益的修炼》一书里看到一个观点是“大慈为政、小慈为善”,大的慈善是需要与政策产生紧密的关系的,公益组织也不能谈政治就色变,我们不去妄议政治,但的确要去关心政策。
我觉得一家公益组织剔除了这方面的功能,实际上等于自己砍断了最有力量的胳膊,不论层级多小的公益组织,都可以从改善所在地区的公共政策着手,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他的影响效力也会波及全国的。国字头的公益组织可以提全国性的公共政策改良方案,省级的提省级的方案,哪怕是一个街道级的公益组织,也同样有改良公共政策的口径的。
如果把公益仅理解为筹款量和救助人数的多少,实际上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公益的自私,是公益的益阀,因为越是困难的社会问题,越应该去思考的是公共政策的解决方案,如果跳过直接变成募款和救助的解决方案,无疑有消费社会苦难、塑造个人英雄主义或者机构英雄主义的嫌疑。因为一项公共政策的推动,改善的可能就是数千万、上亿人的福祉,其效能又怎么可能是募资几亿、几十亿可比拟的。
所以一些已然成为行业领军的公益组织,如果能积极参与提报有效的提案,积极与政府形成良好沟通,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我想这是公益组织尤其领导型公益组织的责任,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一趋势的可能性正在大大增强。
第三,公益组织要研发形成群众参与社会改良的方案,让普通群众成为社会问题的共谋者、共担者、共行者,荣誉普惠于群众——立得下地
我很认同“公益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家机构做了很多,而是更多人做了一点点”,让回应的社会问题深得群众痛点和共识,让提出的解决方案深得群众认可,让设计的参与路径深得群众响应,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洞见,对群众参与心理有很好的揣摩,对群众参与动力有很好的激活手法。
过去我们对群众的参与方案更多还停留在志愿者、捐款人的阶段,这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深层次的公益参与诉求,群众需要有参与公益的自主性,而不是简单的被动动员;群众不仅是一个个孤立的原子成为群演,而需要自己也变成某个范围内的组织者、策划者,让荣誉共享,责任共担、才智共谋,集体的智慧远大于任何圣人,这是铁一样的真理。
所以新时期的公益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去中心化优势,让每个有心成为公益主角的群众都可以在专业平台的支撑下释放他们的热情和智慧,在不断深化的组织体系建设下,每个小的志愿者团队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机制、议事机制,积极有为地合法行善,为群众参与社会改良事业铺平专业道路,成为了新时期公益组织的责任,由公益产品的提供方演变为公益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儿童、养老、环保、文化各个领域都需要线上线下的公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和募了多少款,拉了多少明星造流量显得同样重要。
结语:让公益成为更多人一辈子最后的职业
在商业界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投资是一辈子最后的职业,但我更愿意相信,不久的将来,公益会是更多人一辈子最后的职业,公益是有魅力的,有它作为人生价值安身立命的意义,可以顶天立地的公益事业,才可能是更多优秀人才愿意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理由。
我们作为率先进入到这一事业中的前行者,应为更多人参与进来铺平道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让社会对公益更加观望甚至失望。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做宽做深公益的疆场,将这口小湖泊做成一片大海洋。我作为公益界的一个晚辈后生,斗胆写这样的文字抒发己见,有些诚惶诚恐,感谢各位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包容。
文章来源: 公益慈善论坛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