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富裕的人群该用什么办法帮助穷人?我们可以帮助修建大坝、铁路和公路。我们可以资助教育或公共卫生事业。我们可以降低本国关税,使穷国得以把商品卖给我们。我们可以提出建议,告诉穷国恰当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当然,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抑或,我们可以不管他们,因为我们可能会帮倒忙。
但还有另一个办法:为何不直接给他们钱?直到最近几年,这个如此显而易见的方案才开始引起较多关注。直到最近,捐款还一直很难直接到达穷人手中。即便是在英国,要确保福利金全部到达穷人手中、并且每一个穷人都能分到,都是件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此事对阿富汗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满足于向穷国政府捐钱,通常附带一些限制条件,意在确保善款得到善用。不过,限制条件可能不起作用。你可能以为自己捐出的钱会变成一家医院,但如果受捐国的卫生部长用你的捐款建了一所原本就在预算中的医院,而将省下的本国预算资金装进自己腰包,那么,你实际上就是在为他在摩纳哥的奢华公寓埋单。
然而,如今我们可以把钱直接转入穷人的虚拟账户。赤贫人群中也有很多人拥有手机,或者能使用电话。印度政府实施了一项规模庞大的项目,给每个人分配一个身份证号(ID)。Give Directly是一家慈善机构,它使用功能完善的手机银行系统M-PESA,直接把捐款转账给肯尼亚的贫困家庭。
不过,资金直接转账的效果令人满意吗?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贫困似乎令直接转账难以操作,但事实上,正是因为贫困,事情倒变得简单了。就以马拉维为例吧。即便根据该国较低的生活标准进行调整后,每10人中每天收入不足两美元的人仍多于8人。如果给该国每人发50美元,尽管其中的少数富人也会跟着受益,但这有何害处呢?此外,理智的人可能就“为何布里斯托尔或巴恩斯利有些人会是穷人”提出自己的主张,但马拉维人贫穷的原因则毫无疑议: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马拉维。给他们的每一美元,似乎都很可能会派上大用场。
一些研究表明,贫穷的创业者在获得资助后,会想方设法实现高回报率,年回报率通常高达40%至80%。研究人员在乌干达新进行了一项新的随机实验。该实验更进一步,把资金给了没有任何特殊手艺的农村青年。
克里斯·布拉特曼(Chris Blattman)、内森·菲亚拉(Nathan Fiala)和塞巴斯蒂·马丁内斯(Sebastian Martinez)已将该研究写成工作论文。该研究试图找出,当乌干达政府向随机选取的几组年轻人发放1万美元以后,会发生什么。这笔钱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大概是他们人均年收入的两倍。在随后的4年里,布拉特曼和他的同事观察这些年轻人的情况,并与对照组相比较。他们是就那么把钱花掉了,还是拿钱去投资?
结果相当令人振奋:这些年轻人通常开始从事一门新的手艺,比如木匠或理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与资金紧张的对照组相比,获得资助的年轻女性用所获资金投资的回报率尤其高。而如布拉特曼在自己的博客上所指出,这不仅关乎帮助少数穷人,还关乎资助一个产业转型过程——受资助者一个接一个地,从农民变成了熟练的手艺人。以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帮助穷人,开始显现出魅力。
不免费,最有效的扶贫方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扶贫、包括民间扶贫往往是给对方钱或者物,结果发现这种方式不够好,扶贫的对象不是变得懒了,就是直接把物资卖掉换酒喝。这算是扶贫的一个悖论:越扶越贫。不但是没有富裕多少,连原本的文化传统都能丢光。看上去很多公益组织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目的。
有一种做法比较见效,就是农村的“小额贷款”。在国内是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首先倡导的,现在还有一个叫做“贷帮”的组织来做。原来是白给扶贫对象一些钱,现在则是你要贷款,不但要还、还要给利息,虽然不多。贷款这件事除了要说自己能还,还要提出一个合理的创业方案或者行业。
这就很符合经济规律。钱不是白给的,自然就要用好,而敢于贷款的人多少都是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基本上还款没有多少问题,一个人在农村那种相对流动性较少的地方,必然也会注意自己的信用形象,除非实在没有办法,否则不会欠债不还。茅于轼先生的试验是很成功的,小额贷款不断增值,也就能帮助更多的人。而贷帮的操作更为专业,目前他们在吸收公共力量参加,已经开始对提供资金参加者支付利息。
除了给钱之外,还有一种方式更有意义,这是在国外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风潮,叫做“90行动”。这事儿跟90后没啥关系,这个运动的主要意义是要帮助世界上90%的人。这话怎么说?因为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的产出第一次超过了消费,人类进入了一个消费时代。
但实际上这个消费时代是少数人的消费时代,这个世界上有40亿人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10几亿在绝对贫困线以下,他们喝不到干净的水、用不上任何的电子设备。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一群设计师放弃了为那些城市里的富裕消费人群设计产品,而是转身为这个世界上90的贫困者设计产品。
他们作品肯定不算漂亮,比如说有一种从远地方运水的工具叫做“小Q”水桶,就是一个像个轮胎似的东西,肯定称不上漂亮;而一种叫做“生命吸管”的东西就是个大型针筒样的玩意儿,但它可以过滤700升的污水,可以保证一个人在任何地方得到干净的水,哪怕是在非洲的污水塘里。这个不漂亮的玩意儿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免费的,你要花钱去买回来,哪怕再怎么便宜,就是不会让生产者免费发放,哪怕是一美元一根的生命吸管都不会白给。为什么?白给不值钱,没人会珍惜,你买回来就会珍惜。当然,设计师们不会设计太贵的东西,成本一旦高了,他们的设计就会重新修改。
更多的时候,他们会设计一些最简单的农具,这些农具便宜而高效,可以用来满足缺水地区的需要。这个更是授人以渔的方式。
实际上这两种最有效的扶贫方式都有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不免费。绝不免费给穷人钱、绝不免费给穷人东西。前者保证了贫困人口通过自己的劳动与智力发展,而不会因为穷变得连精神都贫穷了下去。后者则保证生产者也有利润,不会在慈善的名义下白白付出,使得他们也可以发展与投入。这就是扶贫当中的经济学应用,看上去没有那么单纯,可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扶贫。
(作者:五岳散人、蒂姆·哈福德 译者/邢嵬)
文章来源: 公益慈善论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