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为“成人”(成就理想人格)的公益文化研究要站在中国文化建设的立场,从善的历程(善知识论)出发,综论社会公益之理。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公益实践,是发展非形而上学意义的善知识论的伟大行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中没有随迁的那一部分)数量减少了。设在民政部门的留守儿童服务与保护联席会议,动作频频。笔者应邀参加了2017江苏省流动儿童关爱项目,结合以前参加大学生支农队的支农支教经验,谈谈留守儿童教育和公益慈善文化的理性认识。

当代学科和西方理性文化

当代学科课程,是西方理性文化发展的结果。黑格尔从他那著名的“实体即主体”出发,认为理性统治着世界,因而也同样统治着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就是理性的展开(这影响了马克思,但是英国皇家学会波普尔爵士坚决反对),而理性的本质是自由,因而世界历史就是自由和自由意识的历史。海德格尔理解的“沉沦”中人的此岸历史的下行线与彼岸历史的上行线。由于教育是在理想与道德立场上的行动与言说,故它必然起着扭转西部与东部各行其路的“导师”功能。

当代活动课程,则受到中国实践理性的巨大影响。中国哲学不仅主张“成人”(to be a true man),儒家的实践智慧也一直包含了涉及做事的“成物”。以成人、成物为核心,儒家的社会观是一个“天人共同体”视域。

清华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认为:“从现代哲学的讨论所针对的问题如技术理性的统治而言,儒家的实践智慧比起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有其特色,也有其优越之处,即毫不犹豫地强调道德的善是人类实践的根本目标,重视人的精神修养和工夫实践。”(陈来:《论儒家的实践智慧》,载《哲学研究》2018年8月号)儒家信奉性善论,济贫帮困,救灾救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看为善的行为。从理论上讲,无论是成就理想人格(所谓“成人”)的修齐治平,还是走向下进路,止于人民的幸福,都是在发挥正能量。

公益性课程和中国文化建设

公益性课程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建设给社工界和公益界提出了任务:社工界的供给侧改革必须深化。公益界的供给侧问题长期存在,问题的核心在公益人身上。

中华文化是听觉文化,把水听成“善”。《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介入课后服务工作,我们流动儿童社会工作者已经“居善地”了,如何“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就需要公益人作为实践主体,必须学习化。

在留守儿童诗教校本课程“新苗艺术团”中,散文诗《大自然的声音》(作者:江苏省阜宁县益林镇益北小学四年级梁依凡,阜宁县培林慈善会的服务对象)值得一提。梁依凡同学道:“……闪电过后,像银币一样的雨点‘噼噼啪啪’的敲打着大地。过了一会儿,雨小了,该到‘女低音’上场了,雨,还在下着,静静的、柔柔的……那柔柔的雨丝,从灰蓝的天空中飘下来,没有声响,即使飘在墙上、行人身上,还是默默无声。”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是小朋友的特权吗?不是。我们成人也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新苗艺术团作为留守儿童校本课程,笔者采取流动录制。新苗艺术团第14期节目江苏省阜宁县益林镇录制,第3期节目则是在浙江海宁市录制的。随着新苗艺术团的节目更新,网络点击量正在大幅攀升。

在第3期节目中,上海理工大学教师、诗教课程研发团队的刘永博士做朗读示范。他读了自创诗歌《写给2015级新同学》、《无题》、《感谢》三首诗,也读了他的朋友张春华先生的诗歌《铅笔画》等佳作。他的范读,给新苗艺术团的老师和同学们以鼓励。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迁入城市,就变成了流动儿童。如何让留守儿童、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享受更好的社会工作服务、更加健康地成长?这个论题本身,就是有明显的实务导向。

2017年5月,全国第二届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南京邮电大学承办,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青岛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协办。

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功能是时代赋予的,所以它必须与时俱进。同时,流动儿童社会工作也是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它必须继承文化传统。发挥好“成人”慈善正功能,需要培育学校社会工作者。社工机构必须成为基于“成人的性善论”,做好服务工作,将农民工子女学校在内的流动人口服务处所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场域。

做社会公益慈善文化研究,时间的研究的好处就是线条清楚,比较传统,应该传承什么?摒弃什么?大部分研究都比较注重时间。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未来会怎么样?有一个预测,甚至还开出药方。现在做公益研究的我觉得应该把它转换到时间-空间考量,向空间上转化。做公益艰苦,因为公益环境和资源等空间变量。研究公益至少是兼顾时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空间你怎么走向社会?如果没有空间这个维度,你怎么走向民间?怎么建设民间的慈善?没有空间就没有民间。

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公益人是公益原理研究的出发点。留守儿童教育公益事业,难在持续发展,重在建设,关键在人(服务对象和社工),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撰稿 | 李    勇
编辑 | 陈依澜
校对 | 陈文曦、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