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正在面临老龄化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2016年, 60岁以上人口已达2.3亿,近70%患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更是占到老年人口的18.3%。医改破题老龄化实非易事,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管理 | 让社区医疗做好老人“健康守门人”

社区医疗是老人健康守门人。面对我国基层卫生资源缺口较大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合理配置机构和医生数量,还应合理放宽医保定点药店布点的距离限制,采取向承接社区卫生服务站处方外配的药店倾斜等措施,满足老人的就近购药需求。

完善配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和强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病的诊疗指南,考核基层医生对指南的应用;并借助大医院医生带教,提升基层规范诊疗的能力,最终实现诊疗标准化。

提升医保保障,合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保定点率,优先定点提供基层居家照护服务的医疗结构,并将家庭病床、全科医生外出问诊服务中的重点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预防 | 40~60岁是预防重点人群

日本在1982年就提出了40岁保健、70岁医疗的原则,强调疾病的预防从中年开始。重点提升40~60岁人口的体检比例和体检项目的针对性,提升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率。以老年痴呆为例,美国经验显示,对40~64岁的中年人进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可使各类型的痴呆患病率降低大约20%。

早治疗,可减少和延缓危重事件、失能失智的发生。研究显示,我国心衰引发的年住院次数为1.7次,1年内再住院率高达69%,而次均住院费用达3.9万元。心衰用药仅占总心衰治疗费用的8%,如果能通过优化治疗方式,使更多老年人得到有效治疗,重复住院,疾病负担将大幅降低。

再比如,另一种老年人高发的眼部疾病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在确诊三个月后约有50%患者失明, 两年内有85.1%会失明。然而,上海某三甲医院研究显示每年仅有30%左右的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患者选择真正有效的抗VEGF药物治疗,70%的患者选择效果并不明显的保守治疗。今年,医保目录更新以及准入谈判,在此政策利好下,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患者接受一线抗VEGF药物治疗从过去的全自费变为进入医保乙类目录后可报销70-80%。

用药 | 让老人有的用、合理用

中国医疗目前基本是按照专科单病种模式进行治疗,难以综合全面地为老年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也亟需提升。以阿尔兹海默症为例,对天津医保数据库的真实数据研究发现,患者用口服药物治疗依从性非常低,药物持有率仅为0.19,相当于每年仅有70天服用药物,而多重用药更会加剧这一问题。

解放军总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家服药者平均服药6~8种,其中65.04%的老年人有漏服、少服或多服药现象,25.22%私下减少或增加药量。多重用药可能导致健康状况的恶化,例如营养不良、骨折、跌倒等。

现代医学已从传统亚专科“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应大力发展老年医学,建立多学科整合团队管理模式,实现个体化医疗和协同用药。医药企业也需要参与到其中,比如通过研发适宜老年人的药品剂型。相较于口服制剂,患者更倾向于使用贴剂治疗,与服用片剂、胶囊或溶液的患者相比,漏服漏用比例要低约16至22个百分点。在基层,还可发挥社区和家庭医生团队功能,加强宣教,定期对老年人管理药物能力评估并引导。

保险 |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特定时期需要机构护理的概率是49%,需要居家护理的比例达到72%。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受访老年人70%表示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在服务上,专护的部分需有部分二级以上医院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应通过医养结合等模式,向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提供资质保证。在支付方面,应通过拉开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的报销比例,促进长护险病人由医疗床位向护理床位分流。经验证明,随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逐步推进,老年人获益的同时可以缓解医疗系统和医保基金压力。

作者:诺华制药(亚太、中东和非洲区)负责人兼诺华集团(中国)总裁尹旭东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