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卸任后,一直活跃于公益圈。作为曾经成功的银行家,跨界后马蔚华着力将企业经营、金融工具引入公益,力图提升效率,带动行业发展。

效果如何?马蔚华坦言,公益行业的薪酬“没有什么起色”,但壹基金的企业化管理初显成效。马蔚华透露,壹基金下一步将尝试创办社会企业、建立慈善信托,将金融工具引入公益,或能破题人才困境。

与此同时,马蔚华还积极投身现代公益慈善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他认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声音呼吁专业化的公益教育,社会公众已经普遍意识到公益金融、公益教育和公益学院的重要性。中国的公益正在转型,从理论研究、思想观念,到实践,都有适应新趋势、新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像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一样的机构培养公益慈善管理人才。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接连几年,马蔚华的提案都与公益有关。但他抱怨,媒体向他提问仍以金融为主,对他的公益提案也缺乏关注。2017年两会期间,财新记者专访马蔚华,畅想公益结合金融的可能性,也审视当下的公益大环境。

“准备亲自开一个公益金融课”

近年来,马蔚华发现,国际公益事业发展出现新的趋势。一种重要形式即公益金融——把金融手段、商业模式引进公益机构。如影响力投资、社会价值投资、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还有慈善信托、社会企业。

这些在西方国家也才起步,但发展很快。马蔚华说,例如英国的社会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已占GDP的3.2%。社会企业的形式虽是企业,但不光以营利为目的,更多的是在可以承担的成本下,为社会服务。

“但在中国发展比较慢”,马蔚华认为,原因是观念落后、缺少人才。目前,公益行业平均薪酬水平仍比较低,平均工资比社会平均工资高不了多少,他认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公益和金融的结合,通过公益投资增值,扩大资金使用量,同时可以分一部分用于提高薪酬。

为了培养人才,在马蔚华的张罗下,经过几年筹备,比尔盖茨、桥水基金创始人参与捐赠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于2015年11月成立,旨在培养公益高管。学员大部分是慈善组织的管理人员,也有一些企业家。“我一直在这里上课,马上准备亲自开一个公益金融课”,马蔚华说。

马蔚华介绍,2016年,学院建立了公益金融中心,并准备跟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制定社会企业的标准,然后与政府沟通,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这个东西在全世界也没有,国外也是这些年才开始”。

“慈善信托有制度障碍”

2016年9月实施的《慈善法》中引入以慈善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手段,被学界视为对公益发展的重大激励。慈善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进行财富管理,开展慈善活动。

马蔚华提到,一大阻碍即“慈善组织难以在银行开立慈善信托专用资金账户,很难成为信托的受托人”。

马蔚华说,《慈善法》规定了慈善信托受托人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实中慈善组织难以开设信托专用账户,就很难成为慈善信托的独立受托人。“法律没有障碍,但是受目前金融机构主管部门现有管理规定所限,公益组织很难获准在银行开设信托资金专用账户。”马蔚华建议银监会尽快放松对慈善组织设立信托账户的限制。

此外,马蔚华在提案中提到,慈善信托的配套税收优惠政策未出台,大量优质社会资源无法有效进入,有碍于慈善信托的持续发展。马蔚华称,慈善信托的资产享受税收优惠是国际惯例,但中国现在没有这方面的标准。而且,如果要用土地房产、股权、艺术品来做慈善信托,没有规定享受减税政策,“这样将阻碍大量多元化的优质资产进入公益慈善领域,不利于实现慈善信托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初衷。”马蔚华说。

“慈善发展东西部不均衡”

2016年《慈善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走上了法治化的道路,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而且很多东西起点很高。同时,中国公益组织现在发展也很快,每天就有一两个新组织诞生。公益也从过去少数人的赠予,变为人人自发行动,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公益事业,捐款、大额捐款也在增加。此外,社会对公益的认识,公益界对国际上新东西的接受、对公益人才的重视,还有配套政策都在逐步完善。

这些转变归根结底就像中国的金融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挑战也还很多,这种转变不是人人都能适应的。

马蔚华表示,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完善。例如,到现在为止,业界最为关注的公益税收优惠细则还没有出台,慈善组织认定登记也存在地区不均衡,东部地区、省市地区发展明显更快。2016年9月到12月,东部慈善组织认定登记的数量超过中西部总和的两倍。马蔚华认为,这一方面是社会认识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另外就是工作水平、态度的问题。

此外,马蔚华提到,目前官方指定了13家网络捐款平台,对它们管得比较严,但对其他网站的管理有漏洞,一方面造成不公平,且存在风险。

三年过去,马蔚华对慈善的参与逐渐深入,也更为广泛,这基于他对慈善事业意义的认识,他曾说,“一个良性的社会结构应该由四个板块构成,即一个有改革意愿的政府;一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一个不断批评的媒体;和一个有博爱力量的慈善基金组织。”他相信,“当初的经济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发展力量,今天社会改革同样也会催生一大批献身于中国公益事业的各种各样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