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一年发生的1043次地震中,四川省内有检测到地震共91次,其中宜宾有检测记录的地震33次,也就是说四川省一年内的地震次数占全球地震总次数近10%,而宜宾则占了四川地震发生次数的三成以上。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截至6月18日11时,地震已造成宜宾市和乐山市8县(区)受灾,因灾死亡12人,因灾伤病135人。据@中国之声最新消息,蓝天救援队搜救出一名遇难者遗体,死亡人数增至13人。
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微博
每次地震发生后,地震的预测及预警都成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在此次地震过程中,“地震预警”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预警!预警20秒,伤亡减少63%。不过,“预警”非预测,那么在AI大热今天,安防及人工智能在地震预测、救援方面又有哪些进展呢?
已达到全球领先的地震预警系统
据悉,此次地震中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处研发出的地震预警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成都共有110个社区实现“大喇叭”倒计时预警,其中成都高新区60个。同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等途径向社区居民发布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大喇叭”提前预警,倒计时宛如大片场景
这个地震预警系统到底是什么神器呢?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处获悉,此次成功预警地震的,为该所与应急管理部门(包括原市县地震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
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介绍: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地震预警,而并非地震预报,临震预报仍然是世界难题。地震预警只能减少人员损伤,而不能做到避免。
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实现地震预警,需要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安装地震预警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并不昂贵,也不需要在野外安装,可以通过实时的网络(甚至是2G网络)来传递地震波的数据,地震预警的传感器甚至可以固定在墙上。通过这些传回来的数据,我们可以判断地震发生的位置以及大概的震级。网络和计算机的处理速度非常快,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
据了解,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可实现全自动的秒级响应。主要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警报,提醒民众及时避险,让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而电视地震预警则是利用电视网络在电视周边,发生强震的时候,电视就能够自动地弹出几秒到几十秒的警报,以便在强震到来之前,老百姓在看电视的时候,就能够提前避险。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减灾所与相关防震减灾部门已经联合建成了延伸至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覆盖面积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6.6亿人)的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AI预测地震余震
除此之外,在这个AI和大数据的时代,地震预警也有新的机会。神经网络,超越了传统算法。去年8月底,哈佛大学和谷歌开发的余震预测机器学习算法,准确度超出以往。于是,成果在Nature上发表了。
他们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在一个包含131000多个“主震-余震”事件的数据库中寻找模式,然后在一个包含30000对类似事件的数据库中测试其预测。
图片来源:新智元
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归功于该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它能够发现复杂数据集中以前被忽视的模式。这在地震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在地震学中看到数据中的关联性非常困难。地震事件涉及太多变量,从不同区域的地面构成到地震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以及能量在地震波中穿过地球传播的方式。理解这一切是非常困难的。
科技加持研究探索
预测地震是世界性难题,我国警报系统和地震速报技术也一直在不断突破、进步。其中安防技术也为地震预警、救援提供了极大支持。
RFID技术预警:
RFID传感收集地址活动信息:物联网主要的本质就是RFID标签技术,通过RFID和传感器收集的数据用来判别位置偏移量。据悉,曾有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使用RFID和传感器来监控地震中的房屋,并把已建成在希腊的原型称为“自治愈”房屋,能与建筑中的RFID标签和传感器可共同构建一套警报系统,来预警即将到来的地震。
地震报警器监测:
及时监测新震情:报警产品主要是报警传感器的应用,如震动感应器、温度感应器、烟雾感应器等等。当建筑发生轻微晃动或者局部位置引发明火烟雾时,传感器可将信号传递给报警主机,报警主机联动到整个安防系统,触发整个系统中的报警装置,警示人员逃离。此外,用地震报警器监测到新震情也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分析摄像机:
智能分析在视频安防行业应用已久,应用较多的智能分析规则主要有快速移动、人员聚集、徘徊、跨界等等。根据地震前的一些预兆性知识,如震前动物会有反常性的行为动作,将这些动作设置到智能分析规则,作为一个反常现象的参考,提醒相关人员的注意。
除了震前预测,地震的发生总是无法阻挡的,在地震发生之后,对于灾区的搜救、应急指挥等工作也离不开安防产品的协助。
地震发生后,应急系统需要具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优势,用来处理突发重大事件,在地震救援过程中,视频监控可以承担应急指挥系统的调度、指挥等功能,缩短各部门灾害预警及工作部署时间。在抗击地震过程中为应急指挥提供大量现场资料。
在通报险情、指挥救援、紧急救助等方面所发挥出的作用,是传统语音通信系统无法替代的。此外,其不仅在人员不能进入的地方进行拍摄并实时传回图像,且还可在救护受伤人员时实现远程会诊。
智能交通产品打通道路:地震后交通瘫痪,智能交通产品可以帮忙指挥部门实时监控各个路口的车辆信息,及时安排相应的车辆控制工作,让救援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实施救援。
远程医疗打破空间限制:医疗队无法快速达到现场情况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打破空间限制,将后方专家医疗资源及时传送到灾区一线,可以及时提供的医疗指导。
在地震搜救工作中,热成像仪、各种生命探测器为搜救人员搜救工作提供不小帮助。
热成像摄像机:
热成像摄像机有别于常规的摄像机,可将所到之处的景物热辐射的差异显现在画面中,该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较远,能以“公里”计算。在震后的大片废墟中,可及时发现远处人员信息,也可用来探测、检测废墟中是否有人员待救,还可用来调度直升飞机等高空设备的物流轨迹等等。
雷达生命探测仪:
雷达生命探测仪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它主动探测的方式使其不易受到温度、湿度、噪音、现场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极为微弱的运动,从这些微动中得到呼吸、心跳的有关信息,从而辨识有无生命。并有效区别动物和人的心脏跳动,搜索在废墟下23米范围内的被埋人员,探测是否存在生命迹象,系统可以在3分钟内搜索127立方米的空间区域,并提供遇难者的位置和信息。
红外生命探测仪:
能经受救援现场的恶劣条件,可在震后的浓烟、大火和黑暗的环境中搜寻生命。红外生命探测仪探测出遇难者身体的热量,光学系统将接收到的人体热辐射能量聚焦在红外传感器上后转变成电信号,处理后经监视器显示红外热像图,从而帮助救援人员确定遇难者的位置。
音频生命探测仪:
应用声波及震动波的原理,采用先进的微电子处理器和声音/振动传感器,进行的振动信息收集,可探测以空气为载体的各种声波和以其它媒体为载体的振动,并将非目标的噪音波和其它生命探测仪背景干扰波过滤,进而迅速确定被困者的位置。可单人操作,180度旋转,可伸缩,拆卸,调节探头亮度,防水。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地震灾害已对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提高全民防震意识已刻不容缓。地震灾害知识的普及工作,是我国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灾难无情,人有情,AI人工智能及安防产品在地震前后的应用不仅仅带给人们科技的发展,在注重人本的社会里,对人的生命的救援意义更是重大。愿震区的同胞一切平安!
文章来源|帮尼资讯
图片来源|帮尼资讯
网站编辑|瞿艳梅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