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朗气清的珠穆朗玛峰吸引了大批登山者。世界第一高峰因此拥堵不堪,使得众人的攻顶风险大幅增加。不少登山客冒着冻伤和高原反应的风险,被迫在有“死亡区”之称的海拔8000米寒冷地带排队等待3小时。
据尼泊尔当地媒体报道,仅在5月23日-24日的24小时内就至少有4名登山者在珠峰遇难,包括一名夏尔巴人向导。截止25日,海拔8000米以上不同山峰的死亡人数,已达19人。这个春季登山季,海拔8000米以上不同山峰的死亡人数共计已达到19人。其中,至少有9人是在登顶珠峰前后丧身。而去年,这个数字是6。
图源:登山客Nirmal Purja的Instagram(ID:nimsdai)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NDTV)25日报道中称,美国登山客卡什在珠峰著名地标希拉里台阶(Hillary Step)附近失去意识死亡。他对儿子的遗言是︰“能够站在珠峰上,我觉得非常幸运。”家属已决定将卡什遗体留在珠峰。
他的女儿在网上发文称,卡什的愿望就是攀上珠峰,他实现了梦想。但她表示,卡什的死因尚未正式确定,家人认为可能是突发心脏病。据悉,希拉里台阶被视为攻顶前最艰巨的挑战,登山者必须抓着登山绳逐人通过,每年登山旺季都会有许多人堵在该处。
BBC在报道中提到了“商业攀登”这个问题的要害——
“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已经被征服过太多次了,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就将其致命的危险性抛诸脑后。尤其是近年来商业运作的成熟,使得攀登珠峰似乎成为一种普通人稍加准备就能圆的梦。”但事实上,在珠峰顶峰附近的“死亡地带”里,登山者的身体机能已经瘫痪,同时,大脑思维也停滞,由此而产生的就是极度的嗜睡和决策上的失误。
报道中指出,尽管有人呼吁限制发放登山许可证的数量,但登山活动还是在拥挤的峰顶附近继续。在今年的春季登山季,尼泊尔已经发放了381张许可证,每张1.1万美元(约合76000元人民币)。
另据新华社报道,考虑到每一位登山者至少雇佣一位登山向导,估计攀登珠峰的人数多达1000人。
每日经济新闻则披露,平均每位登山者的商业登山费用为458868元。
BBC称,截至2015年,丧命于珠峰的人数为283。且因为商业介入,近年来葬身于8000米以上“死亡地带”的人,明显多于上个世纪。
这些,都在一部电影里有所预示。
1996年的珠峰山难可谓近半个世纪珠峰登山史上最为惨痛的一次,劫后余生者据此写成的纪实文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英文版曾获普利策奖,一度在英美国家的畅销书榜上长时间占据榜首。由此书揭开的登山商业化的冰山一角连同对于灾难真相的冷静探究,一度掀起对于极限登山的审视风潮。
电影《绝命海拔》根据1996年珠峰山难的事实改编而成。23年前的5月10日,遭遇山难的两支商业登山队是:由新西兰著名向导罗布·霍尔领导的“探险咨询”以及由美国斯科特·费舍尔组织的“疯狂山峰”。两队中除向导外均为业余户外运动爱好者。山难发生前,两支队伍竞相登顶,导致山路堵塞,34人被暴风雪困住,惨剧因而发生。最终,包括两位向导在内的9名登山者罹难。
与其说这是一次令人震惊的登山灾难,不如讲灾难背后的隐性元素为它的影响力推波助澜。
两名向导均为业内翘楚,欧美客户遇难,商业登山发展方兴未艾——这些都是1996年山难震惊世界的注脚。而小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之所以能从一众亲历者文本里脱颖而出,其根本原因也并非记者出生的作家下笔如椽,而是在于他对事件本身有着近乎严酷的质疑。
在克拉考尔的书中,至少有两处极为尖锐的分析。其一,1996年是商业登山刚起步三四年的时候,各个商业团体频繁利用登顶展开恶性竞争,而克拉考尔当时任职于美国的《户外》杂志,那次跟随新西兰向导霍尔攀登珠峰的目的即为报道登顶珠峰热背后的商业链。
戏剧性的是,霍尔为了拿下这次跟《户外》合作的机会,击败的对手正是此次悲剧中的另一支主角队伍——斯科特率领的登山队。
其二,登顶后返回营地的途中,霍尔因帮助队友道格而耽误了下山时间,而本已脱离危险的安迪在接到霍尔求救信号折返施救,最终失踪,原本一死两活的局面,变为最后的三死。
在克拉考尔的笔下,因为有了登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驱使,登山这一原本彰显人类对极限的挑战勇气的运动渐渐变了味;至于第二点,灾难来临时是选择自保还是冒着更大的伤亡折返施救,更成为人类在灾难面前的道德观问题。
文章来源|凤凰网公益频道
图片来源|凤凰网公益频道
网站编辑|瞿艳梅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