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上,一个网友发微信朋友圈抱怨:他们十几个人一大早买了生日蛋糕驱车近百公里到一个农村小学给那里的留守儿童过六一儿童节,其结果是他们风尘仆仆赶到那里只见到了几个年龄小的孩子,那些大一些的孩子都用种种理由躲着他们,他们根本就见不到这些孩子,他们带去的生日蛋糕也没有分发下去。

看到这位网友的抱怨自己是内心复杂五味齐全,首先,要为这位(些)网友的善心善意而点赞,在现代社会里还有这些人能够站出来用行动做出利他的事情是一件不易的事情,值得去点赞;其次,也要为这些人的行动结果而惋惜,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善心善意并没有彻底、深入地表达出来,其投入和产出并没有形成正比;第三,为那个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而感到骄傲,虽然他们是受助者但是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利,在需要和放弃的选择中,这些孩子选择了放弃。

对于以上三点的考虑,有些人可能会批评和责怪那里的留守儿童不懂事、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配合,不应该为这些孩子而去感到骄傲和自傲,应该教育他们如何知道懂事、知道感恩、知道配合,只有这样才会引起更多的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去关注和帮助他们。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话题和内容,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每到六一儿童节前夕方方面面都会将留守儿童问题再次提起。

日前,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8部门下发《关于庆祝201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合通知》,对今年的“六一”活动作出具体部署,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了着重强调。

这个通知要求,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为他们多办好事实事;民政部将推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现在是上面有通知、有文件、有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会有各式各样的行动,现在的问题关键是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如何真正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如何让他们大胆地走出来接受社会各界的帮助,如何让他们在爱的哺育下健康茁壮成长。

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做好事实事,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就要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不摆花架子,真正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期盼?

如果没有网络的地方给孩子们送去电脑、没有篮球场的地方给孩子们送去篮球、没有冰场的地方给孩子们送去冰刀,这些倾注了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一片爱心的物资是否会让孩子们喜欢?是否会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前几年在走访一所农村留守小学时发现,这里的孩子是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听课学习,他们对六一儿童节的期盼就是“希望 能坐上有靠背的椅子”。

在了解掌握了这些孩子的实际需求后,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十几天时间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终于得到了六一儿童节的特殊礼物:有靠背的椅子!

孩子欢喜、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满意,社会各界一片赞扬声。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本文说的那位(些)网友的给留守儿童送蛋糕的行为,不知道他们是否调研了这些孩子有什么需求?他们是否需要这个农村鲜见的生日蛋糕?这位(些)网友为何要给这些留守儿童每人送去一个价格不菲的生日蛋糕?

这里不去质疑这位(些)网友的动机和行为,不去质疑他们是否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总而言之,他们这次对外称作“公益行动”的行动是不成功的,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可能是远离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里借用徐永光老师《公益向右、商业向左》一书中一个论述结束小文:

我们到灾区一个孩子说叔叔你看我已经拿到了十个书包,十个书包是谁的需求?是孩子需要十个书包吗?都是爱心泛滥。

我们公益机构的思维逻辑是什么?是第一讲动机,我们是动机第一,你是不是好心,好动机。第二讲过程,这个过程也觉得很好,上电视,摆拍,让孩子们还唱《感恩的心》,觉得很好。我在传播慈善,谁知道呢?你可能就是在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台湾他们在展示一些慈善组织,展现一些受益群体的时候,他们会把他们的眼睛给马赛克掉,不让他们正面的脸露出来,因为是尊重这些受助人,我们不是这样。

 

文章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图片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网站编辑|瞿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