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山九号聋哑康复中心,一群可爱又特殊的孩子们在志愿者们的带领下正在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海洋之美”课程。孩子们戴上VR眼镜以潜水员的视角来感受海底世界的魅力,和海龟面对面打招呼,在鱼群中畅游,游弋在珊瑚礁中,近距离观察鲨鱼……在随后的课程教学中,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积极和志愿者老师们互动,表达着他们对大海的热爱。

 

 

图为青年献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大会暨“海洋之美”二期项目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

“海洋之美”是由李天峻于2012年发起的一个倡导性公益项目,旨在通过海洋教育课件走进社区和学校等形式让青少年了解海洋之美,加深对于海洋环境的认识,从小培养海洋保护意识。该项目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资助开发、制作、拍摄系列海洋教育课程,由十多名专业潜水员与摄影师经过3个月的超过100次水下拍摄、测试与制作完成。

说起“海洋之美”的缘起,李天峻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资深的的潜水员,他从1997年就开始潜水,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状态有着较为全面的认知。2012年,他与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使合作参与海龟保护活动,意识到海洋生物保护的重要性。随后,他联合了多位专业潜水员,在国内发起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公益项目,并给这个项目起了一个美好的名字:“海洋之美”。

李天峻为“海洋之美”倾注了大量心血,谈到海洋教育课件里面的内容设置也是如数家珍。“很多人觉得鲨鱼是大海里很危险的动物,其实270多种鲨鱼会攻击人的大概只有4、5种。”李天峻介绍到,在“海英之美”课件里有专门的篇章讲解这方面的知识,“除了鲸鲨,大部分鲨鱼的嘴位于下端,它们没有牙,是靠吸食过滤,要从下向上攻击,受攻击者一般是玩滑板或在水面上运动的人,这类动作很像海豹,鲨鱼会把人顶出来再咬一口。实际上鲨鱼主动攻击人的事件并不多见。”

除了科普海洋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海底生物,了解海洋生物环境跟人类的关系,也是“海洋之美”的意义所在。李天峻随手拿起身边的一瓶矿泉水说:“在我看来,这一口水就是源自海水。”他说,淡水补给依赖于海洋表面的蒸发,在搬运的过程中海洋对人的生存环境直接产生影响。“就像这次‘山竹’台风,人们还在研究怎么回收海洋垃圾,结果台风把垃圾全给你吹回来了。我们把海洋环境污染了,它反过来把垃圾又还给你。”

在这次青年献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大会上,大学生讨论的主题就是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现状及塑料制品的危害。“大家都要重视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因为毫米的微塑料被鱼吃了之后,鱼又被带回到你的餐桌上,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海洋污染状况。我们想通过课件普及这些理念,保护海洋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李天峻说。

图为活动现场嘉宾和部分志愿者合影

2018年,“海洋之美”项目继续延续,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安利公益基金会与埃森克中国大陆区进一步发起“海洋之美·幸福微梦想”公益项目,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4项议题——水下生物。埃森克中国大陆区负责人郑嘉妮详细介绍了跨国大学生志愿者们结合“海洋之美”进行的一系列创意实践活动。“通过来自不同国家志愿者的讲解,了解各国海洋保护的现状,能够深入地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背后的真切意义。”郑嘉妮告诉记者。

据介绍,未来3年,“海洋之美·幸福微梦想”将在国内的中小学开展1000堂课,通过视频与VR体验互动、教师与资深潜水员共同授课的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海洋。

原文转自 | 新华网

图片出自 | 新华网

网站编辑 | 陈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