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我国第五个“国家扶贫日”,随着脱贫攻坚逐渐进入深水区,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项目则帮助贫困户从身体到意识上不断升级,不过,扶贫项目虽然搞得如火如荼,但针对贫困地区3到5岁儿童,因为无法保证正常营养成分吸收而导致的饥饿症状的问题,却鲜少有人关注。“隐性饥饿”被隐性对待,显然对这些孩童的发展不利,从长远来看,则对国家的未来不利。这并非危言耸听,有研究表明,3-5岁的幼儿,正是大脑发育、认知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而有效的营养干预甚至能通过“生长追赶”,弥补早期营养不良造成的缺陷,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儿童营养干预项目具有很高的成本效果,其效益可以达到成本的5—200倍。
但目前,中国1000万5岁以下绝对贫困儿童里,有38%吃不到肉类、61%吃不到蛋类、35%每天只能吃到1种蔬菜、80%吃不到奶制品,这导致这些贫困儿童低体重率、生长发育迟缓和贫血率远超城里孩子,贫血病患病率甚至高达40%,而长期营养不良的后果是他们的智商平均降低10~15分,孩子在身体运动与控制能力、操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缺失,使通过教育脱贫的这一路径变得越来越窄,贫困代际传递的阴影将长久笼罩。更进一步的是,由营养不良带来的死亡的威胁。据了解,“世界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约45%与营养不良相关,而营养不良又大多与贫困相连。世界上每年有310万名、每天有8500名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这又必然导致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的缺损,按照世界银行的计算方法,中国儿童营养不良的情况最终将使劳动力损失2%—9%,每年由此造成3%~5%的GDP损失。
我国政府俨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随着《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相继出台,我们规划到2020年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现象,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但国家在政策的制定和福利政策可覆盖人群上,又存在着盲区。对6-24月龄的儿童,政府通过营养包和科学喂养知识技能的支持,对6-12岁的在校儿童,通过营养餐补贴的方式为贫困儿童提供保障。但这两项投入巨大、覆盖面广泛的政策,其实忽略了3-5岁年龄阶段的幼儿,这对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是个不小的挑战。
更让人头疼的是,在市场和政府失灵的地方,公益机构也尚未做到强有力的补充,众多扶贫项目鲜少涉及这一营养扶贫领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安利公益基金会等公益机构联合开展的“为5加油——学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是目前唯一针对此状况采取行动的项目,围绕营养补充咀嚼片这一核心公益产品,并延展至幼儿营养教育,经国家疾控中心评估,项目实施后,儿童生长迟缓率、总贫血率均有显著下降,目前,项目已累计覆盖7省近2万名学龄前儿童。但对于1000多万儿童的大基数来说,为5加油项目仍然是杯水车薪,改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营养健康状况是国家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改善人口素质,实现彻底脱贫的最科学、最经济的战略选择。这就亟需国家在政策予以支持,并和企业,公益机构等联合行动起来,争取打赢这场贫困幼儿“营养扶贫”的攻坚战,为中国即将面临的人口红利消退的未来打好质的基础。
原文转自丨善达网
图片来自丨善达网
网站编辑丨李雅颂
文章来源: 善达网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