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年秋天的雾霾比以往来的晚一些,但还是来了。10月12日夜间起持续至今天,京津冀区域出现了一次大气污染过程。而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则发现有企业仍违法排污。10月13日,雾霾天,督查组一天查出103个涉气环境问题。尽管迟到,终归没有缺席。是喜是忧,让人五味成杂。一样的雾霾,一样的浓烈,一样的悄然而至,一样的无可奈何。专家们指出,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区域污染攻坚形势依然严峻。看似雾霾“元凶”得以解析,至少与这驱之不散 “霾祸”有直接关联。这样的“重复昨天故事”、这样的忧虑、这样的“心肺之患”、这样的督查组一天查出103个涉气环境问题,或许把“元凶”强加于“仍在企业排污”不合情理,但这样的污染何时才能成为记忆?别让“仍有企业排污”只是说说。
记得几年前某环保局长吐槽“雾霾我根本管不了”,引发诸多热议。曾评论如是形容“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雾霾是一场‘公地悲剧’,是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的后果”;“雾霾是享受着GDP盛宴的地方政府、只求利润不求环境的企业、为污染企业保驾护航的环保部门,以及享受现代汽车文明的你和我,共同缔造的“后遗症”。专家说:“在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区域污染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我们既要有必胜的决心,也要有沉着的耐心。”诚然,当谁警醒?进而言之,雾霾成为“时令病”,与一些地方在落实到环境治理具体到行动上却不尽如人意有关。不愿进行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淘汰落后产能,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舍不得放缓gdp增长为代价。更有甚者,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地方保护,一方面大谈雾霾治理环境保护,另一个方面放任污染项目上马,让旧疾未愈,又添新伤。诚如生态环境部督查组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督查一天发现103个环境问题来看,难道我们的地方监督部门一点不知?无环保手续的企业不能生产的常识怎就不当真?
的确,治理雾霾,考验的是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具备着眼长远,有抓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勇气;有健全的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新机制,能把法律法规、技术等手段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防范;有长效治霾技术和管理方式,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严格的问责机制,保证硬措施得到落实;有对发现的污染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少一些“下不为例”,多一些“斩立决”。惟其如此,才能推动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把环保主体责任扛在肩上,让空气污染治理硬起来,让问责的压力真正转化为环境治理的动力。治霾难,可事在人为。同呼吸,共奋斗,没有谁戴上口罩就能逃避“霾祸”。环境污染,没有赢家只有输家。守法是企业生存的底线,监督是职能部门的本分,放任企业排污,最终只能招致害人害己的恶果。不给污染“留面子”,才能挽回生态的“里子”,守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广大公众的利益。
原文转自丨荆楚网
图片来自丨网络
网站编辑丨李雅颂
文章来源: 荆楚网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