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公益学院发起机构之一、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承诺追加1.5亿美元赠款将用于资助诊断工具、药物和疫苗的开发,并为非洲和南亚的合作伙伴提供资源,扩大他们对新冠病毒检测、治疗和隔离工作的规模。

 

“新冠肺炎无视国界。即使大多数国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能够成功减缓疫情蔓延,只要还有国家疫情严重,病毒就有可能卷土重来。”国际公益学院发起人之一、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表示,“国际社会必须明白,只要尚有一处存在新冠疫情,我们就必须视其无处不在,并为此采取行动。要战胜这一大流行病,国际社会需要确保前所未有的高度合作和资金支持。”截止4月19日,世卫组织数据显示,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认病例超过207万例。

 

“对我们来说,这将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我们非常感谢贵方以及珍视国际团结,尤其是中意团结的中国慈善家给与的支持。”3月11日,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中意慈善论坛意方联合荣誉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给马蔚华主席与中意慈善论坛的联合发起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的回信中如是说。

 

病毒无国界,公益更无国界。自疫情发生以来,秉承“兼爱师仁”理念,国际公益学院各方校友积极联动,公益界交流平台迅速形成,积极参与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的斗争,为全国也为世界带来中国公益界的温暖。另一方面,国际公益学院也在冷静观察全球抗疫措施,及时评估公益界行动方向,为下一步抗疫行动提供智力支持,在抗疫实践中提升中国公益人的专业化能力,推动中国的公益慈善组织更多走上世界舞台。

 

凝聚公益力量共同抗击疫情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突现,中国多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疫情发生后,国际公益学院校友会立即与湖北省慈善总会的校友机构取得联系,表达共同对抗疫情决心,并及时掌握当地动态与需求,联合多方企业人事和公益群体,为抗击疫情做准备。

 

经过讨论与分工,国际公益学院校友会联合海国图智研究院和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职业人群环境健康关爱基金共同发起“一起将15万N95口罩运到武汉”的项目,并一同寻找海内外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疗防护物资(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罩、防护衣、隔离服、橡胶手套)和中医药类防治品。截至3月中旬,该项目筹集医用物资包括防护药品1000箱共21吨,以及由海外采购的捐赠物资N95口罩20000个,一次性口罩20万个,防护服14895套,隔离服24500套,医用手套20万只,医用头套4万个,医用鞋套34万只,消毒喷雾器17个儿童口罩23万件等,发放至湖北、广东等地,和国外疫情受影响较深的地区抗疫一线。

 

3月初,病毒在国内初步得到控制,却在海外继续肆虐。比如,截至当地时间4月7日,意大利现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4067例,死亡17127例。较前一日,新增确诊3039例,新增604例死亡病例。

 

作为中意两国公益界共同的桥梁,于去年3月在两国元首见证下成立的“中意慈善论坛”立刻采取行动。国际公益学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意大利都灵大学中国研究中心(To China Hub)等三方论坛发起机构当即发起联合行动,搭建支援意大利抗击疫情合作平台,一方面联合中国国内在抗疫行动中有效的医疗物资生产销售渠道,为意方提供更多专业信息和渠道对接支持;另一方面发动国际公益学院校友、校友机构及爱心企业伙伴共同支持意大利抗疫行动。

 

马蔚华主席也向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企会企业家俱乐部、深圳市商业联合会发出动员与倡议。马云先生率先响应,当即表示向意大利捐赠100万只口罩,3月18日,马云基金会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捐赠的50万只口罩以及检测试剂盒等首批防疫物资运抵罗马,并与意大利红十字会国家紧急中心完成交接。

 

不仅如此,国际公益学院还发出倡议:“联合行动,尽己所能。面对重大疫情,我们都变得渺小,也未必逆行而上,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聚力同心,献出我们的力量,是我们作为公益人使命必达的初心。”

 

号召一出,国际公益学院各方校友机构联合参与的公益界交流平台迅速形成。GPL校友和校友机构共直接捐赠12551.42万元,捐赠医疗防护物资17000副手套、2500瓶消毒液、30吨84消毒原液、16025套防护服、24800套隔离服、120台血氧仪、12台制氧机、249000个口罩、1700副护目镜和100箱药品,并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雷神山建筑材料、疫情数据预测、远程教育、心理咨询、为医护人员送餐等服务。EMP校友及校友机构捐赠超15亿元,另捐赠160多万只口罩、2万多套防护服、70台呼吸机、100吨消毒物资等物资到抗疫一线,并且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各类志愿服务及技术支持。

 

其中,在GPL校友中,东方汇泉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董方军积极组织有关企业为武汉捐款150万元;天使百人会会长乔迁发起的天使百人会共募资78万;天津荣程集团捐款1亿元,采购各类物资135万件共计近5000万元,目前已累计向17个单位发放28批次应急卫生防疫物资……

 

在EMP校友中,截止2020年2月1日17时,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王增娟所在机构收到明星志愿者团队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2.78亿元。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李静所在企业碧桂园捐赠1亿元设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基金。美好集团组织人力中心总经理所在机构湖北美好公益基金会向武汉市红十字会捐赠了100吨消毒物资、美好装配式房屋智造有限公司向荆州市红十字会捐款100万元……

 

ELP校友也投入到对接支持哈佛大学医学院防疫工作中,自3月 27日开始,13天时间,ELP三个班联动,募集资金人民币 173700元。

 

力促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专业能力提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记录,过去80年发生的20多次跨国界重大疫情,约60%发生在本世纪,8次集中暴发于最近10年。“近十年的瘟疫爆发,就如同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发生的瘟疫流行,提醒着我们,我们时代的发展平衡已经被打破,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表示,我们需要进行一场伟大的纠偏,以“疫情”为镜,重新衡量商业的价值,重新设计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医治地球的“良方”。

 

在多方联合行动,尽己所能地抗击新冠肺炎的同时,作为以“培育全球公益典范”为使命的教育机构,国际公益学院也在冷静观察中国公益界在疫情中的实践与发展,及时为公益界抗疫建言献策,承担起智力支持与人才培养的双重角色。

 

在国际公益学院看来,发端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仅考验着全国各地的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尚处在成长阶段的公益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与政府、企业的的协作能力。

 

根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案例研究中心的监测,截至2020年4月15日,中国的社会组织计划及已经开展的全球抗疫行动覆盖六大洲至少146个国家和地区,占有疫情的国家和地区的比例达到了69.2%。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参与抗疫行动,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捐赠规模呈现增长趋势、捐赠方式是以物资为主、合作内容彰显中国元素、多元跨界行动为主、抱团取暖运作模式。国际公益学院代理院长黄浩明指出,过去“走出去”的先锋部队往往是“中字头”的社会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当然也有壹基金、爱德基金会等大型基金会的身影。但这次对外援助中,从 “中字头”社会组织,到成熟的大型慈善组织,再到民间志愿者组织等团体,是来自民间自发且全方位的对外支援。

 

不过,在国际公益学院的研究观察中也发现,此次“走出去”,规模小、较为分散,缺乏专业性也是我国社会组织的短板。“我们社会组织好像无所不能,扶贫、环保、救援,什么都做,但又不够专业。”黄浩明表示,社会组织缺乏专业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现在比较非常棘手的现状,“一个社会组织是否要走出去,跟组织的管理者有很大关系,他要有海外实践的经验,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国际组织是怎么运作的,才有可能思考是否将工作拓展到海外”。

 

国际公益学院创始院长、资深教授王振耀指出,我国慈善组织将来需要进一步专业化,尤其是在疫情面前,医疗卫生界或与医疗卫生相近的慈善组织能不能承担起枢纽的作用,对整个慈善工作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枢纽”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灾种来选定,并且需要各机构加强联合意识。

 

同时,他从疫情防控与进一步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十条建议:

 

第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建设需要全面加强。第二,建议国家应急体系中的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两大应急预案相继启动,形成全面应对态势。第三,尽快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第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治,尤其是在紧急行动阶段,需要制定相对独立的预案。第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需要尽快调整。第六,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需求十分紧迫。第七,需要形成全国性支援的对口化机制。第八,国家疾控中心需要加强系统化的应急指挥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专门的应急信息中心和地方分中心,对日常的信息进行全天候监测。第九,谣言处理与舆论引导机制需要加强。第十,专家与咨询机制需要充实。

 

4月2日,国际公益学院案例中心发布主题为“全球抗疫战正当时,慈善力量‘走出去’”的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抗疫十大行动案例,介绍了猛犸基金会捐赠检测试剂盒,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立抗疫专项基金等典型案例。该中心表示,希望这些案例能够供同行伙伴分享学习,从案例研究的角度,为全球抗疫尽一己之力。

 

疫情还在继续。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参与全球抗疫行动,在彰显中国温度的同时,国际公益学院也建议社会组织既需要做好战略定位、寻求合作伙伴和谨慎的量力而行,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的能力建设,培养社会组织自己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才能够成为全球治理的真正的一员,助力抗疫斗争,也让世界见识中国公益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