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做公益?做公益的源动力来自于哪里?如何持续保持对公益的理性思考?我有信仰吗?未来遇到了社会动荡和事业挫折之后,我依然能够保持今天的激情吗?”

因道安基金会的资助,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张帆理事长作为“中国公益领导人国际领导力研修班”第三期学员,在美国乔治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完成2019年春季学期课程。此文为张帆理事长 “中国公益领导人国际领导力”的项目结业总结。在文中,对于以上问题,张帆理事长结合他的学习与实践,给出了他的梳理与思考。

都说五十知天命,我有幸在将满五十周岁之年,获得道安基金会的资助,和另外五名年轻的公益同行一起,作为“中国公益领导人国际领导力研修班”第三期学员,成为美国乔治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9春季学期正式在籍学生。短暂的留学生涯,让我进一步探寻并发现自己天命所在。

大学毕业25年之后,走进美国全英语课堂,生活在美国的Homestay家庭。面对全新的语言和环境,我唯有发挥当年考大学的拼劲和狠劲,才逐渐跟上老师的节奏,并在学业的后半段开始有时间去做更多的实践交流和学习。

四个多月的留学生活,体验和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一是就英语学习而言,从过去的哑巴英语实现了开口。突破了自己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这也为未来的英语交流和国际合作开启了一扇窗户。

二是对美国家庭和家人关系有了新的认知。美国人非常注重家庭,父母一方面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同时也给与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父母年纪大了选择独立生活,但是子女依然时时关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状态。这让我看到了个体独立和亲情并重的美国家人关系。

三是了解到社区自治和教会是美国社会底层的稳定剂。自下自发形成的社区自治成为美国社区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创造者,教会成为底层社会最重要的公共精神家园。美国的孩子从幼儿开始就学习圣经故事,理解人和神之间的关系,学会将爱与宽恕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美国是宗教自由的国家,在社区中各种教会都能看见,不同的教派之间并无实质性冲突。多数普通居民都是通过教会发生连接,在社区中因为教会的存在,居民之间有了更多的联系,社区的公共精神有了更大的公约数。

四是关于美国的教育和知识体系的进一步了解。过去四个多月,我作为一个美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真实的使用和体验了美国互联网企业为全社会构建的知识体系,虽然很多都是商业付费的,但是完整丰富的知识体系成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我在国内从事乡村教育公益已经19年,一直关注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次作为学生深度体验之外,我也找机会走访了多个州多所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和高校。美国的教育资源应该说非常丰富,吸引了全球的精英来美国学习或者开展研究。美国的大学数量很多,除了耳熟能详的常青藤名校之外,我认为全美至少有超过100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这些学校都有某些全球一流的学科和研究中心,或者有全球知名的教授。美国的基础教育都是义务教育,从学前到K12。美国也是应试教育,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学生的幼小阶段,更多的是在体育活动和动手实践中学习。

除了上述体验和认知上的收获之外,对于灵魂深处的拷问才是这次项目学习最重要的成果。我为什么要做公益?做公益的源动力来自于哪里?如何持续保持对公益的理性思考?我有信仰吗?未来遇到了社会动荡和事业挫折之后,我依然能够保持今天的激情吗?一系列的问题和反思,让我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视角,看我们的过去,审视我们的当下,也对我们的未来做全面的梳理和思考。

回顾过去,大学毕业25年以来,我有幸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时代。在商业大潮中的搏杀锻炼了我的勇气和魄力,但是内心深处的力量却将我带入教育和公益事业。

我在2001年发起设立“赢帆奖学金” 的初心就是同理乡村孩子的命运,希望尽我所能地帮助到一些孩子,让他们看到社会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做了7年奖学金之后,我们有机会在2008年成立了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从个体关注走向了群体关注,从个人行为转变为机构行为,从救助式的传统慈善升级为赋能式的现代公益。

机构的发展本身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机构自身理念、项目体系和团队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探索。“长期陪伴,深度传承”和“身体力行,快乐公益”是弘慧从早期开始就一直倡导的理念。心灵关怀和经济扶助并行,弘慧通过长期陪伴帮助那些愿意通过努力读书来改变命运的贫困孩子成长起来,并且在受助的过程中懂得自助和助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发光体,照亮自己也温暖别人。

2012年,是弘慧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一年。一是将核心理念从“弘道致远,慧智育才”修改为“弘道致远,慧智育人”,一个“人”字说明弘慧开始站在生命的维度思考发展,也意味着弘慧开始系统性的探索乡村教育,“教育”成为弘慧的灵魂所在。二是进一步完善筑梦计划,做“乡村孩子的陪伴者”,并让“被陪伴者”成为“陪伴者”,让受助人成为弘慧的公益同伴。三是提出现代版的“孝尊勤信”,作为弘慧人共同追求的基本品质和价值观。四是成立弘慧大学生的自组织,将整个逐梦计划打造成为一个闭环的传帮带体系,并将公益、社会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建设中去。五是启动弘道计划,公益对象为乡村的教育人,从校长到老师到家长,弘慧希望“做乡村教育者的同路人”,和乡村教育者一起去探索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筑梦和弘道作为项目体系相对独立运行,但是在本地力量的成长中不断融合互进。

2018年弘慧开启新的十年,再次重申了将坚持“县域发展模式”,并将公共服务精神融入弘慧的价值观和项目体系。弘慧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县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教育公益成长共同体,通过公共服务精神激发和培育本地力量,感召和连接社会资源,最终实现以本地力量为主,持续推动本地教育创新和发展。

弘慧开启新十年,在进一步完善既有的筑梦计划和弘道计划的同时,正式启动了致远计划,并开始尝试探索慧智计划。筑梦计划是“做乡村孩子的陪伴者”,弘道计划是“做乡村教育者的同路人”,致远计划是“做县域教育发创变的试验田”,慧智计划是“做本地公益力量的孵化器”。

致远计划充分利用弘慧在多年深耕中对县域乡村教育痛点和问题的把握能力,利用弘慧在项目县域的影响力和落地能力,采用“教育+公益”的模式、以县域为单元搭建教育资源引进与落地平台,将适合当地的教育公益机构、合适的教育内容和公益项目、有热情的教育专家聚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同时作用于同一个县域。带动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在教育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创新县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优质的课程内容进入乡村课堂,让乡村老师得到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并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激发和培育一批又一批本地的教育力量崛起。

慧智计划通过“专业引领,共同成长”的孵化模式,发掘和培育本地的公益种子,做本地公益力量的孵化器。慧智计划着眼于县域,通过支持本地草根公益机构的成长和本地具有公益精神和公益理想的个人成长,实现本地公益力量的专业化发展。

弘慧现有的筑梦、弘道、致远和慧智四大项目都把公共价值和公共服务精神融入到项目设计中,并把“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作为最终的共同目标。四个项目分别指向县域教育中的不同人群,即受教育者(学生)、教育者(校长、老师和家长)、教育行政力量(县政府、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及各个学校)和本地的公益力量,最终都回归到本地教育力量的觉醒和成长。

一路走来,弘慧一直都在探索和变化,但是非常庆幸的是弘慧始终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弘慧的项目目标和机构使命都指向人,而且最终指向生命。站在受助者的生命视角下,弘慧坚持要“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坚持“人即目的”的教育。

弘慧倡导的乡村教育,首先是结合乡村本地资源。也就是结合自然、农耕、传统、文化、艺术和美育的乡土教育,要让乡村孩子从成长环境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乡土教育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拥抱更加广阔的世界,同时让他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文化,做到自知、自信和自省,让乡村孩子在乡土的成长环境中找到根。

然后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重点要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态度和能力,自立才能自强,才会自重,个体独立才能人格完整,才懂得平等和尊严,才能客观正确的理解团队、集体和社会。

第三是面向孩子未来的素养教育。要让乡村的孩子打开视野,面向未来。互联网和科技以及交通的改善给乡村教育带来了融入世界的机会,乡村的孩子们同样需要具备融入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包括沟通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的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是公共服务精神的教育。弘慧努力在乡村教育中倡导公共价值和公共服务,以培育人的现代性为目标。乡村教育必须同时体现个体的独立和对公共价值的尊重。我们都是社会人,都需要认可和尊重公共价值,都有参与公共服务的义务和责任。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大到一个社区、一个乡镇、一个县,都是社会,都有公共价值。弘慧在弘慧班中倡导学生自我管理,从初中就鼓励弘慧学生为集体做贡献,通过志愿服务参与公益项目,激励和引领弘慧大学生策划和组织公益项目。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让孩子们的未来能够变得更加美好,然后必然带动整个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个虽有因果但是必然同时发生的社会目标。乡土谓之根、独立谓之魂,素养谓之术、公共谓之道。有根有魂,术道结合体现了人的现代性,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

站在公益人的生命视角来看,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我们常说要与人为善和成人之美,是为什么呢?是人道主义精神还是利他思想?是社会的需要还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公益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是有使命的感召?亦或是抱着消费公益资源的目的?这些问题是公益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我在美国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思考过程。

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我的信仰无关乎宗教,但是我内心认同“神”的存在,因为人都是有局限的,人都是自私的。任何人都不是神,每个个体的能力和智慧都是有边界,同时人类对于宇宙万物不了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让我时刻都能保持着作为人的卑微和对“神”的敬畏。第二,我的处世之道是有原则、有底线、有目标的,我希望世界越来越美好,我也一直都在持续的努力。

但是何道峰老师的第一堂课《生命的价值观探究》彻底摧毁了我,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信仰的人,并为此焦虑。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吗?从灵魂深处让我持续保持激情和理性的源泉是什么?在随后三个多月的反思和讨论中,加上何老师后面三堂课的梳理,让我豁然开朗。

《国民现代性和国家现代化的辨析》、《中国现代化转型面临的国民现代性评估》和《对生命价值的探究》,都让我清晰的认识到,国家的现代化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国家的现代化目标首先要追求对人的解放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解放,然后就是要建立人际之间的公平和正义,另外还要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以国民的现代性培育为基础,国民在精神上的平等和灵魂上的自由是个体现代性的基石。国民要在精神上实现平等首先需要社会实现逻辑一贯持续稳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要建立公众共同认可并愿意共同维护的公平和正义评价、约束体系,社会需要公开、透明、统一的规则和公共尺度。国民在灵魂上的自由包含人的主体自由权,例如人的生命、思考、言论、决策和行动的自由权,也包含人的客体自由权,例如生命安全、知识产权、财产权和物权的自由权。这些自由权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也意味着是个体的责任,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包括承担因为伤害他人的自由权所带来的法律责任。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都值得尊重。何老师说没有公益的 “幸福”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首先是因为公益作为一种人类信仰在现代社会的替代品,它能够响应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裕后从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境况下,对提升生命价值的寻找;能够回应人在极度自我为中心的竟争搏杀中,公共精神缺失的内心回应;能够激发人们在极度自利的市场竞争社会中,值得人期待的用友爱连接的公共空间构建;简而言之,公益能够帮助人找到除了用金钱购买之外还值得人过的社会公共生活,这就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要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基础是要推动培育人的现代性,个体的现代性培育才是真正公益的精髓。公益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公共价值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逐步通过人的现代性培育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其次基于对公益的清晰理解为前提,公益人需要清晰的定义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独特的价值,要用使命和价值定义自己的公益职业和公益行动。公益作为第三部门更多的是来自民间,自发和自下而上的公益行动,能够更加有效的识别社会公共需求与社会痛点,并探索种种解决社会痛点的方案,构建种种公益自治的公共空间,连接更多的人融入公益,促进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友爱与社会公共精神的提升,让更多的人在社会互助与互动中提升生命的价值感。最后,真正的公益人要在行动中不断的拷问自己的内心,从灵魂深处寻找答案,要努力找寻出坚持公益的力量源泉,要寻找到信仰的神圣之光。人类的灵魂是不可见的,存在多个层面,并由低阶向高阶排列,营养灵魂-感觉灵魂-思考灵魂-“神”。高阶真理包含着低阶真理,只有理性的朝向高阶真理的生活,才值得人过;这样的生命过程,才值得人追求;这样的人,才值得“神”眷顾与祝福。

有方向,在路上。生命是一场充满跌宕起伏的旅行,我相信我的生命必将和公益融合。弘慧把公共服务精神和人的现代性培育融入到发展体系中,并努力推动乡村教育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性和公共精神的人,让未来的社会更加美好。弘慧的公共服务精神是基于对社区、民族、国家、文化、宗教等原因形成的公共价值的高度认同,也是作为个体对公共价值的责任和义务,更加体现在建设和贡献公共价值的愿望和行动上。

 
文章来源|弘慧教育基金会

图片来源|弘慧教育基金会

网站编辑|瞿艳梅